1884年李鸿章去德国访问,德国人给李鸿章推销马克沁机枪。当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这款

寻墨阁本人 2025-05-16 17:10:54

1884年李鸿章去德国访问,德国人给李鸿章推销马克沁机枪。当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这款机枪的时候,他没有先问价钱,而是询问它:“一分钟能打多少发子弹?”   李鸿章立刻心动起来,想着:“如果我大清,有了此枪,岂不是再也不用惧怕那倭国!”   于是,李鸿章告请皇帝陛下,“西方此时出现了更新式的武器,尔等这次前往,必要一探缘由,仔细查看!回来禀告与朕!”   李鸿章请安后,便踏上了征程,清政府当时也是内忧外患,为了抵御强悍的匪徒,李鸿章出国游学,见识更多的武器和装备。   当李鸿章看到他的时候如获至宝,想象着如果自己的军队配备如此厉害的武器,何惧外患,强盛国情。    穿过茫茫大海,李鸿章来到了德国。在这里,他有幸亲眼目睹了马克沁机枪的震撼表演。当机枪手拉动机枪的拉柄,发出“咔嚓”一声脆响时,李鸿章不由得心头一紧,预感到有什么要发生了。   几秒钟后,一串密如暴雨的子弹向着100米开外的目标扫射而去,发出了如同打雷的轰鸣。李鸿章感到胸腔被这雷霆般的巨响震得发疼,他难以想象这种火力落在敌人身上会带来怎样可怕的后果。   子弹划破长空,发出尖锐的破空声,仿佛恶魔的嘶吼。目标在枪口喷射下瞬间变成了筛子,化为碎片四处飞散。   此时此刻,李鸿章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要得到这把德国佬的新武器,不惜任何代价!   没有问价格直接对武器进行了打量,问:“一次能打出来多少子弹?”。马克沁自豪地回答:“不多,大约三百发左右。”李鸿章惊呼道:“这也太多太快了!”   他想象着如果这样的机枪能够装备在自己国家的军队中,将会为清政府的战争力量带来多么巨大的提升,清政府的大军必然无往不胜,他心中大喜。   当询问此枪的价格时,马克沁说出数字后,李鸿章直呼:“此等稀世珍宝,大清实在无力承担!罢了,罢了!”   李鸿章只能带着遗憾回朝,深知我国运无法承受此物。   这时的慈禧,正在修建颐和园,那是用于北洋水师的资金,清朝的国库根本拿不出来。   他内心苦涩地意识到,尽管马克沁机枪能改变清朝的命运,但空虚的国库注定了这一梦想难以实现。历史的车轮因为资金不足,而在原地打转。   除了财政拮据,更让李鸿章痛心的是,皇上和满朝文武对这种新式武器并不以为然。他们自满地认为清朝仍是天下无敌的大国,不屑于学习洋人的装备。   最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付出来向日本割地赔款的代价。   有人说:“是慈禧败国。”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溃败,慈禧也陷入了困境。如果当初没有挪用军费,专钱专用,会发生变化吗?   其实,并不会落后腐朽的晚清无论是在体制方面以及武器装备等各个领域都大幅度的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大清上层的麻木不仁,注定了它的覆灭。    要强国必须先强军,当时的李鸿章也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李鸿章也是无可奈何的。

不过好在后来,我们国家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才把侵略者给击退,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强大起来。

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取之而来的是和平和发展。

我们也清楚的意识到,只有我们国家不断的强大,才能守护住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现在别说是马克沁机枪了,我们拥有了更多更强的武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轻视我们了!

现在的中国,更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在与新冠疫情做斗争的艰难时刻中,更是率先研制出了疫苗,挽救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命。

当热,这样一个综合国力逐步提升,国力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国家,也历经了很多磨难与挫折。

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困难与苦痛,才更加磨练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性,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0 阅读:910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