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逃跑,谭嗣同能逃而不逃,被慈禧砍头。行刑前一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16 16:37:01

1898年9月,百日维新失败。康有为逃跑,谭嗣同能逃而不逃,被慈禧砍头。行刑前一晚,妻子买通狱卒进入牢房,想给他生个孩子,但谭家还是绝后了,这是为何?    谭嗣同,1865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家里算得上官宦人家。爹谭继洵是清朝大官,妈徐五缘出身书香门第,聪明又严厉。谭嗣同小时候就特聪明,五岁得过一场大病,昏迷三天后居然活过来,家里人觉得这孩子命硬,给他取了个字叫“复生”。这经历好像也暗示了他后来面对生死时的硬气。   他妈对他管得特别严,七岁那年,妈回老家待了一年后回来,发现他虽然想妈想得要命,却死犟着不说。她感慨:“这小子能自己扛事儿了。”谭嗣同的学问也不差,拜了名师欧阳中鹄,这位老师主张变法,对他影响挺大。小时候的严格教育加上老师的启发,谭嗣同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性格也越来越独立。   谭嗣同打小就看不惯科举制度,觉得这玩意儿选不出真有本事的人。他自己考了五次,每次都落榜,干脆彻底死心。他常说,科举就是一堆废纸,根本不能救国。后来1895年《马关条约》签了,清朝割地赔款,他气得不行,觉得国家再不变法就完蛋了。从那时候起,他铁了心要推动改革。   他在老家浏阳搞了个算学馆,教新学问,还跑遍大江南北,看老百姓过得咋样,记下各地的问题。他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真想干点实事。到了1898年,他加入戊戌变法,当了个军机章京,跟梁启超他们一起办《时务报》,到处宣传新思想。那时候他满腔热血,觉得自己能改变中国。 可惜,好景不长。变法才搞了103天,慈禧就带着守旧派反扑了。她把光绪帝关起来,下令抓维新派的人。康有为跑得快,去了日本;梁启超也溜了。可谭嗣同不一样,日本那边明确表示可以庇护他,但他硬是不走。他说:“各国变法都得流血开路,中国要是没人肯为改革牺牲,怎么能让大家醒过来?我得带头。”   这话听着挺硬气,但也让人纳闷:他为啥这么倔?其实,谭嗣同不是没脑子,他很清楚慈禧不会放过他。他留在北京,就是想用自己的命去震一震这个麻木的国家。他觉得,逃跑没用,改革得有人站出来,哪怕是死,也得让后人记住这事儿。   谭嗣同被抓后,关在北京一间破牢房里,挨了不少折磨。行刑前几天,他媳妇李闰豁出去了,买通狱卒偷偷跑来看他。李闰是谭嗣同的原配,俩人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感情还不错。早年他们有过一个儿子,可惜没活下来,李闰一直觉得对不起谭家。这次她来,不光是想见丈夫最后一面,还想为谭家留个后。   她跟谭嗣同说,咱们生个孩子吧,哪怕你走了,谭家还有血脉。可谭嗣同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这世道这么黑,生了孩子也是当奴隶,受苦受难,还不如不生,免得他遭罪。”这话听着有点绝情,但仔细想想,他是真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活在这种乱世里。他宁可自己死,也不愿后代受苦。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跟另外五个维新派的人一起被押到北京菜市口砍头。那天他一点没怂,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刽子手用的是钝刀,他挨了好几十刀才断气,可从头到尾都没喊一声疼。死的惨,但也死得硬气。   他的死,当时就震住了不少人。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牛,但不管咋说,他用命证明了自己的信念。谭家虽然没后人,可他的精神却没断,后来好多搞改革、闹革命的人都拿他当榜样。   谭嗣同不光是个行动派,他还留下了不少思想。他写的《仁学》后来被人整理出版,里面痛骂封建专制,喊着要民权平等。这本书在当时挺超前,后来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块招牌。他虽然死了,但他的想法没死,反而影响了后面几代人。   回头看谭嗣同的选择,他不逃、不留后,其实都有他的道理。不逃,是因为他觉得改革得有人带头流血,不然大家伙儿都麻木着,国家没戏。他不是想当英雄,而是觉得自己的死能唤醒更多人。不留后,是因为他看透了这世道,觉得生孩子没意义,反倒是个累赘。他不是不爱家人,而是把对国家的爱放得更大。   再说,他也不是没考虑过现实。他知道慈禧那帮人不会放过维新派,逃跑顶多苟活一时,改变不了啥。与其跑了让人看不起,还不如站着死,让后人记住。他这人就这样,认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   谭嗣同死了,谭家绝后了,他的选择到底值不值?有人觉得他太冲动,跑了还能接着干革命;也有人觉得他死得值,至少让大家看见了变法的决心。百日维新是失败了,可谭嗣同的死却像一颗种子,后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时候,他的名字还被人提起。他的牺牲,至少在历史上留了道痕。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