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5月11日,北京一女子得知去世不久的父亲,在银行还留有10多万的存

子焓 2025-05-16 08:35:20

“大义灭亲?”5月11日,北京一女子得知去世不久的父亲,在银行还留有10多万的存款,于是想把这笔钱取出来,谁料,因证明不了“我父亲是我父亲”,女子只能选择将90多岁、相依为命的奶奶起诉,网友:“有户口本不就够了?” 2025年3月,北京西城区金融街的某银行网点内,32岁的张敏(化名)第7次将一摞证明材料推向前台。 玻璃反光中,她能看见自己眼下的青黑——那是父亲去世半年来,在银行、公证处、法院之间奔波留下的印记。 柜台上,父亲的死亡证明与她的独生子女证静静躺着,却始终跨不过"户主非父亲"的制度鸿沟。 故事始于2024年9月的那个雨夜,张敏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夹在病历本里的银行卡,余额显示12.7万元。 这个数字让她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密码是你生日,别让奶奶操心。" 然而当她带着银行卡和死亡证明走进银行,却被一句"需证明你是存款人唯一继承人"挡在门外。 银行的要求看似合理,根据《储蓄管理条例》,存款人死亡后,继承人需提供继承权证明。 但问题出在户口本上——这张三代同堂的户口本上,户主是已故的爷爷,父亲的名字旁还列着姑姑和大爷的信息。 "我们无法仅凭户口本认定你与存款人的直系关系。" 客户经理指着户口本上的"非户主"标注,语气里带着职业性的抱歉。 真正的困境在于公证环节,当张敏来到公证处,工作人员告知她:"需所有第一顺位继承人(母亲、配偶、子女)声明放弃继承权,你奶奶作为在世的母亲,必须提供人事档案证明母女关系。" 但92岁的奶奶早已记不清工作单位,人事档案在数次搬家后不知所踪。 在律师的建议下,这个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独生女,不得不将奶奶列为被告,向法院提起确认继承权诉讼。 2025年4月15日,西城法院家事法庭的调解室里,法官看着颤巍巍的老人,轻声问:"您知道孙女为什么起诉您吗?" 奶奶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拍了拍张敏:"这孩子打小就实心眼,她爸走了,钱当然该她拿。" 这场特殊的庭审仅持续20分钟,法院当庭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张敏为唯一合法继承人。 拿到调解书的张敏再次走进银行,却遭遇新的等待——银行风控系统需要3个工作日核验法律文书真伪。 "那几天我每天盯着手机,生怕又有新的证明材料要求。"她后来在社交媒体回忆,"当柜员说'钱到账了'时,我突然想起奶奶在法庭上重复的话:'一家人怎么还得对簿公堂呢?'" 事件经《法治日报》报道后,北京市银保监局迅速介入,推动辖区银行建立"遗产继承绿色通道",明确"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法院文书"可作为复合证据链。 张敏案中涉及的公证处也升级了档案查询系统,与12345市民热线联动,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调取档案服务。 这起事件暴露出三个层面的法律与现实冲突: (一)继承权证明的形式要件僵化 根据《民法典》第1127条,张敏作为独生子女,在母亲早逝、爷爷已故的情况下,本应是唯一法定继承人。 但《储蓄管理条例》第40条要求的"继承权证明书",在实践中常被银行异化为"必须公证",而公证机构又依赖户籍制度外的人事档案,形成"循环证明"怪圈。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当户籍信息与人事档案出现断层,最直接的亲属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二)便民原则与风险控制的失衡 银行坚持严格审查,本质是防范冒领风险(2023年某省曾发生侄子伪造证明冒领伯父存款案),但却忽视了《商业银行法》第6条规定的"为存款人保密"与"保障存款人合法权益"的平衡。 张敏案中,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调取父亲生前社保记录、亲子关系鉴定等替代方案,却因内部风控系统缺乏灵活性,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三)司法救济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虽然法院最终解决了问题,但诉讼程序本身暴露制度漏洞:《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的"简易程序",在继承权纠纷中平均耗时45天,而张敏案因奶奶行动不便,又延长了15天。这种"合法但不合理"的时间成本,对普通家庭而言堪称沉重负担。 张敏案最令人唏嘘的细节,是奶奶在法庭上反复摩挲的银镯子——那是张敏父亲去年送的生日礼物。 这个本该充满温情的继承过程,却因制度设计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变成了一场被迫的"祖孙对抗"。 张敏用继承的存款给奶奶雇了专职保姆,户口本上的户主栏依然空着,但抽屉里多了一本红色的法院调解书。 法律的温度,不在于条文的严苛,而在于能否在制度框架内,为人间温情留一扇灵活的门。 当"证明我爸是我爸"的荒诞剧不再上演,当遗产继承无需通过诉讼破冰,我们才能真正说:制度,终究是为人服务的。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极目新闻

0 阅读:1106

评论列表

cjhhl70

cjhhl70

15
2025-05-16 09:24

就是故意不想给钱,然后死帐就留给银行了

用户10xxx21

用户10xxx21

8
2025-05-16 09:22

知道密码,不能直接取吗[大哭]你不会每天取2万,多去几次,还用费大半年[裂开]

迷失方向

迷失方向

5
2025-05-16 09:23

实际上这个矛盾的关键点不在于银行的不近人情。而是近年电信诈骗太多,信用诈骗也多,胡搅蛮缠的多,动不动对簿公堂的多,而很多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在法律上未必跟我们想的一样,银行不得不用近乎变态的程序确认身份信息,一旦出了事,比如人家家里的姑姑叔叔啥的来打遗产官司,银行就得抓瞎。你是银行经理你也一样。不能说我家亲属关系好,我眼里天下所有的亲属关系都好,一旦碰到个亲属不讲理的,银行就难办了。

鹭岛风云

鹭岛风云

4
2025-05-16 09:21

有户口本没用,还要亲属关系证明等等一堆材料!

zhn_wang

zhn_wang

1
2025-05-16 09:23

银行经理贪污挪用客户存款不是银行的责任

猜你喜欢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