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杜晓华博士听诊时突然瘫倒。同事冲进敞开的诊室,发现她已陷入昏迷。抢救室里,心电图显示“室颤”,心脏毫无规律地乱跳,必须马上电击复律。手术室外,监护仪的波形急促起伏,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梳理工作记录,过去30天她值了17个夜班。抗疫关键期,她连续96小时不眠不休坚守岗位。体检报告上“窦性心律不齐”的警告,在堆积如山的工作面前,被无奈搁置,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最终没能得到回应。 诊室抽屉里,半盒冷透的盒饭还保持着原样;翻开的《呼吸病学》书页间,满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的笔记,记录着她对医术的执着钻研;桌上那支精心挑选的钢笔,本打算作为女儿20岁生日礼物,却永远停留在了等待送出的时刻。 杜晓华用专业知识救治无数患者,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倒下。她的经历是万千医务工作者的缩影,既彰显了“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也暴露出医疗系统资源紧张、人员超负荷运转的现状。全社会在致敬医者坚守的同时,更应加快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完善医护人员工作保障机制。只有让守护者得到应有的关怀,才能让这份守护生命的事业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杜晓华博士听诊时突然瘫倒。同事冲进敞开的诊室,发
世界新潮风向
2025-05-16 07:20:49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