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防控第一仗打的有多惨?凑了2个高炮连,2天内基本拼光了 “老王,咱们这12门炮扛得住吗?”1950年11月4日凌晨,云山阵地的坑道里,高炮1团3连连长赵振武摸着冰凉的炮管。团长王思谦往作战地图上重重按了个烟头:“扛不住也得扛!天上飞的敢来,咱们地上蹲的就敢揍!”这番对话后不到三小时,朝鲜北部灰蒙蒙的天空就被炮火染成了血红色。这场被军史专家称为“高炮兵种成人礼”的云山防空战,用两天时间验证了一个残酷的真理——在绝对装备劣势面前,唯有血肉能铸就奇迹。 云山战役的胜利常被归功于39军分割穿插的战术,却少有人注意到这场战役中有个特殊兵种几乎被打光建制。高炮1团带着缴获的日制88式高炮入朝时,官兵们甚至没来得及统一迷彩服,炮兵阵地上还飘着来不及拆卸的稻草伪装。这种需要12人伺候的“老爷炮”,最大射高不过6000米,面对时速800公里的美军战机,就像拿弹弓打麻雀。 11月4日首次交锋的场景颇具黑色幽默。9连观测手张大勇后来回忆:“眼瞅着F-80肚皮上的铆钉都看得清,咱们炮弹愣是在天上画弧线。”日式高炮的机械延迟让首发炮弹全数落空,暴露位置的炮位立即招致火箭弹覆盖。炊事班长老马抱着菜刀冲上阵地时,看到的只剩半截扭曲的炮管和散落的绑腿。 绝境中的急智往往催生战术革命。3连炮手李二虎发现美军飞行员偏爱俯冲扫射,冒险将标尺锁定1800米固定值。这个土法子很快见效——当4架F-80再次俯冲时,3门集火的高炮竟真把领航机打成了火球。被气浪掀翻的装填手小刘满脸是血,却咧着嘴笑:“值了!咱拿铁疙瘩换了洋火鸡!” 次日的报复性空袭彻底暴露了装备代差。美军出动的F-84机群采用“蜂群战术”,12架战机分四波次轮番冲击。高炮阵地瞬间沦为炼狱,观测员王德发在电台里喊完“正北方向敌机五架”就被汽油弹吞没。卫生员田桂花抄起弹药箱时,没人注意到这个19岁的姑娘已经往腰带里别了四颗手榴弹。战后统计显示,两个高炮连在48小时内战损率达93%,仅存的1门高炮炮管烫得能点烟。 这种惨烈却催生了中国防空力量的涅槃。撤回国休整的高炮1团三个月后扩编为61师,苏制M1939式85毫米高炮替换了老古董。有意思的是,首批接收新装备的正是云山幸存的老兵,他们给每门炮都刻上了阵亡战友的名字。曾在云山挨过火箭弹的2班长周铁柱摸着锃亮的炮管感慨:“老伙计们要能看见这铁疙瘩,指定得乐开花。” 1951年的绞杀战成了高炮兵的翻身仗。铁原铁路枢纽保卫战中,独立11营创造单日击落7架敌机的记录。运输队的张把式亲眼见过高炮齐射:“那炮弹密得鸟都飞不过去,美国飞机跟下饺子似的往下掉。”统计显示,至1953年停战,志愿军高炮部队共击落敌机2335架,相当于打掉了美军三个航空联队。原38军炊事员老吴说得实在:“后来运输队大白天地赶骡车,美国飞机都躲着云彩走。” 上甘岭战役期间,高炮部队的作用达到巅峰。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忆录里提到:“坑道里能听见敌机在头顶打转,但炸弹总落不到点上。”这要归功于两个高炮团昼夜不停的拦截。有意思的是,美军战俘曾疑惑志愿军为何能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预判空袭,他们不知道,那些蹲在树杈上观测的民兵,正是当年云山幸存的老兵带出来的徒弟。 当板门店的谈判代表签下停战协议时,沈阳兵工厂正在试射国产55式37毫米高炮。参加过云山战役的苏联顾问伊万诺夫摸着新炮感叹:“你们用五年走完了我们二十年的路。”这话只说对一半——从用血肉填补火力空白,到用钢铁构筑防空长城,中国军人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更是那份敢于用老旧武器对抗先进战机的血性。这种血性,比任何高精尖装备都更难能可贵。
1951年,一群志愿军战士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小山谷里,竟然出现了成千上
【179评论】【2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