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陈平奉命捉拿樊哙,将樊哙装进囚车,押赴长安,不料半路传来惊人消息:“刘邦驾崩了!”陈平暗叫:大事不好,吕后肯定不会放过我,我要赶紧回去演出戏,不然小命不保。
这年刘邦抱病亲征淮南王英布,好不容易将其平定,不料刚回到长安,燕王卢绾也叛变了。此时刘邦病重不起,就让连襟樊哙率军讨伐。但樊哙刚到前线,刘邦身边的人就说:“樊哙跟吕后走得很近,他们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防啊。 ”
刘邦一直对吕后干政不满,听旁人这么一说,对樊哙疑心骤起,决意临阵换将,就叫陈平火速去除掉樊哙,带樊哙的头来见自己。陈平暗自叫苦:自古以来,疏不间亲,陈平既不是刘邦的亲戚,又不是故友,如今却要替老板除掉亲戚,这是官场大忌。自古以来,干这种事的人,往往都会被戴上离间骨肉的罪名,没好下场。
但刘邦下了死命令,不执行也是死。陈平向来机智,他灵机一动,暗想这事不能我一个人去干,不然日后有嘴说不清。所以,他给刘邦提出一个计策: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刘邦认为这是一个好计,免得打草惊蛇,激起樊哙的反抗,就答应了。然而,这正是陈平的脱身之计。当陈平、周勃走出京师后,陈平就吓唬周勃说:“樊哙可是皇上的老部下,劳苦功高,还是吕后的妹夫,是皇亲国戚。现在皇上正在气头上,派我们去杀樊哙,万一皇上消气又后悔了,我们可咋办?
再者,皇上现在病得这么重,吕后和妹妹吕媭,知道我们二人去杀樊哙,肯定在皇上面前各种诋毁我们,皇上万一改变了主意,咱俩可就成炮灰了。”
周勃吓出一身汗,忙说:“那咱们放了樊哙吧!”陈平说:“现在皇上没有改口,放了樊哙是抗旨,死罪啊!”周勃顿时急了,问陈平:“那可怎么办?”
陈平见周勃心急了,便说:“不如咱们只把樊哙抓起来,押赴京师,是杀是放,由皇上作主。杀了,也不是咱们杀的;放了,吕后、吕媭、樊哙还会感恩于我们,岂不是两全其美。”
周勃连连点头,称赞此计甚好。于是,陈平、周勃到了樊哙的军营前,以宣读诏书为由,把樊哙单独骗出大营,趁樊哙不留意,周勃上前把他绑了起来,关进囚车,交给陈平,押赴京师。周勃则留下来,主持平叛的任务。
不料,等陈平带着周勃刚走到半路,就听闻刘邦驾崩了。陈平暗想,此时宫中定是吕后掌权,吕后以为自己杀了樊哙,定会寻仇。所以,陈平为了释疑,立刻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陈平不顾使者的阻拦,冲进刘邦的灵堂,故意守着吕后哭道:“皇上啊,您让我去斩杀樊哙,但樊哙是国家重臣,我怎敢轻易处置,现在我把樊哙带回来交给您,没想到您竟然不在了!”
陈平这是明摆着,用哭丧的名义向吕后表功释疑:是皇上让我杀樊哙,不是我要杀樊哙,而且我对您忠心,用了点小手段,保住了樊哙。
果然,吕后姐妹一听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吕后又看陈平哭的鼻子一把泪一把,很忠心,不仅不再怪罪陈平,还安慰陈平节哀,视为心腹,并将陈平留在长安,拜为郎中令,辅助新皇刘盈。
陈平见微知著,用自己过人的智慧,不仅提前预测到了祸端,机智保身,还成功获取了吕后的信任,为日后诛吕安刘做好了铺垫。
陈平这城府深吧?历史上类似陈平这样的机智人物有很多,比如宋朝宰相吕夷简。有次宋军吃了败仗,大臣们一总结,是太监监军惹得祸,集体上奏宋仁宗改变太监为监军的制度。但太监是皇上的眼线,仁宗怎愿裁撤,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吕夷简。
吕夷简深知这事吃力不讨好,表面迎合仁宗说不用裁撤,只需换贤能太监作监军即可。仁宗很高兴,要吕夷简选人,但吕夷简又以大臣和内宦不得结交为,对太监不了解为由,又把问题抛给了管理太监的官员,并说推荐人要负连带责任。
太监头目都知道这帮太监不是做监军的料,更不愿担责,就主动请求仁宗改变太监为监军的制度。就这么着,吕夷简在不得罪仁宗的前提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改变了这个制度,做官的智慧,处事的手段令人佩服。
自古以来,身处高位的人,都精通权谋、伴君保身之道,窥破了人性、人心,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智慧,用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