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把彭德怀送出门,说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拐点,你老

蜀山史道道 2025-05-15 11:51:07

1950年,毛主席把彭德怀送出门,说道: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拐点,你老彭都是立了大功的;

这一次,出兵朝鲜,你又是临危受命。彭总:我虽未参加全部决策,但我深感主席,也够难的!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更要仔细守护。然而,敌人和对手从来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你的一蹶不振,和消失。

1950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此时的新中国不要说什么强大,就连自己国家人民的温饱都无法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没有放过中国,他们知道直接侵占中国没有理由,便挑动朝鲜南北对立,上演了一出看上去是参与南北朝鲜内战,实际矛头直对中国的戏码。

北朝鲜和中国接壤,又是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北朝鲜遭受打击,在无力的情况下向中国发来请求,希望中国能派兵支援朝鲜。

毛主席深夜接到金日成和朴宪永的联名签名求援信,心中对是不是救援已经有了打算。但是国家的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

于是,在1950年10月2日下午,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关于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是否出兵的问题。

因为彭德怀在此之前还在西安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及阅兵典礼,所以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参加,而是在当天晚上才赶到了北京。

由于整个会议彭德怀只参加了后半程,在没有全部参与的情况下,彭德怀没有在会议中发言,而是听在场的其他同志的意见。

会议中大家畅所欲言,几乎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对朝鲜半岛形势及是否出兵的意见和理由。

其中林彪等人表示,新中国的国情正是艰难时期,我们刚经历了艰难的解放战争,国内形势也不是很稳定;

另外,美国方面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飞机大炮不计其数,我军贸然出兵,面对如此情况,失败的几率较大,不利于中国。

在场的多数人是支持林彪的观点的,的确在现实情况下,中国的确处在这样的情况中。

可是,毛主席却不完全如此想,主席表示:“大家说的不错,说的理由都很充分,但是我们的邻居和同阵营的朋友处在危难时刻,如果此时的我们站在旁边看,无论怎么说都过不去。”

主席的话看似很感性,却给了彭德怀很深的感触,会议结束后,彭德怀整夜回忆主席的话,在他看来,主席的想法没有错。

彭德怀认为:“从大局上讲,美国一旦占领朝鲜,那就是和中国东北地区隔江相望,任何一个理由都将是他们侵犯中国的借口,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朝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如果同在一个阵营的我们和苏联不出手,那还有哪个国家会相信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

再有,美国从来对中国就是虎视眈眈,如果不正面打败他们,美国永远都不会老实,必须让他忌惮中国,才能确保中国以后的和平稳定。”

当天晚上彭德怀彻夜难眠,他深刻理解到毛主席的不容易,会议中大家说的情况是真实的,要支援朝鲜必然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不是有利,就是能否决定出兵的关键。很快彭德怀再次受到毛主席的邀请,他单独的见了毛主席。

这次见面,他表达了自己对是否出兵朝鲜援助问题的观点,阐明了自己结论和自己支持毛主席决议的想法。

毛主席和彭德怀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对彭德怀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拐点,你老彭都是立了大功的;这一次,出兵朝鲜,你又是临危受命。”

主席的话让彭德怀很是难受,他理解毛主席的不容易,援朝是不得不去,这场战役将会无数战士牺牲在朝鲜,会让国内百姓生活更难。艰难的决定,却有着更重大的背后意义。

虽然在后期的会议中,曾有人推荐林彪为主帅负责援朝战争,但是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要求下,最终决定由彭德怀扛起大旗,全面负责援朝战争。

对于这个决定,彭德怀明白此中的深意,也明白自己的压力和担子之大。

于是,在和毛主席深谈后,临别时候,彭德怀也对毛主席表示:“我虽未参加全部决策,但我深感主席,也够难的!”由此可见,彭德怀的能力和大局观深得毛主席认可,而彭德怀也明白毛主席的难处。

抗美援朝战争从来都不是小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无数的中国士兵牺牲在这里,在补给和武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凭借勇敢和坚韧的意志,中国用胜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赢得了世界的认可,赢来了中国几十年的边疆稳定和和平。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