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中将邱清泉战死沙场,他的妻子慌不择路,带着孩子们准备南逃台湾,结果逃到福建时,次子邱国渭却做出了留在大陆的决定,结局如何呢?
邱清泉这个人,打仗疯,出名早,死得也快,黄埔军校第二期,手上沾过血,脑子里是德国式的装甲突击战法,一出手就得拼个你死我活。
抗战时期干得狠,昆仑关一战,把日军大佐脑袋砍了提回来,蒋介石拍手称快,说这是他很野的一张王牌。
可解放战争后期,他再怎么拼也拦不住形势。
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他领着第5兵团冲进双堆集,这一去再也没回来。
李弥跑了,黄维被俘,邱清泉死得最绝,头部中弹,尸体当场埋在一个战壕里,连军服都没留全。
死得太突然,南京那边措手不及,他老婆哭昏了过去,几个孩子全懵了,大的不过十几岁,小的 还在学走路。
军方已经开始撤退,家属早就列入疏散名单,她没时间犹豫,打点了一些衣物,拉着孩子们一路往南挤。
火车、人力车、步行,怎么能走就怎么走。
一路上没少丢东西,有一次差点被土匪截住,好在有个识相的老兵把她们护下来。
到了福建,她以为只差临门一脚了,船票都拿到了,结果次子邱国渭突然开口:我不走了。
她懵了,脸都吓白了:“你爸是国军中将,是战犯!你还想留在大陆吗?”
“我想继续读书。”他说得平静,“上海那边还有我学籍。”
这句话把她气哭了,可邱国渭就是不回头,他留下了,背着包,从人堆里挤出去,连回头看都没看一眼。
家人以为他疯了,亲戚都劝不住,可谁都没想到,这个决定救了他一命,也成了邱家几十年后唯一留下的根。
当时没人相信“战犯之子”会有活路,连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老师,都做好了最坏打算。
可没想到,国家接管后,竟然能顺利毕业。
1952年,分配到上海图书馆,干外文书采购编辑,干得认真,业务过硬,一口英德法三国语,谁都挑不出错。
但刚进单位那会儿,场面有点紧张。
“你爸是……邱清泉?”
“嗯。”他点了头。
屋里安静得能听见心跳,没人再多问,他不辩解,不解释,埋头干活,别人看他怎么活,结果越看越踏实。
单位上边的人看他态度平和,也没再往深里追。
他还娶了上海本地一个中学教师,文质彬彬,两人感情很好,生了三个女儿。
邻居说他话少,老穿件旧呢子外套,爱泡图书馆,书不离手,谁也想不到这个戴眼镜的书呆子,是当年国军装甲兵团“疯将军”的种。
他一辈子,没在别人面前提过父亲的名字,家里也没挂照片,连墓地在哪儿都没说过一句话。
到了80年代初,邱国渭拿着探亲签证去了美国,说是去看在那边的亲戚,可这趟一走,他就没回来。
到了洛杉矶,找了份图书馆翻译的工作,生活简朴到极点,一件羊毛衫穿十年,出门骑脚踏车。
邻居问他过去的事,他一笑:“我老家在上海。”
没人知道,他背后那段血火记忆,没人知道他在福建一个港口码头,转身的瞬间,是从“战犯之子”走成了“自由人”。
而与此同时,他在台湾的兄弟姐妹,有的生意失败,有的靠军中余荫吃饭,日子都不富裕。
有人想回大陆看看父亲的旧部,有人一辈子不敢提这个姓。
可邱国渭没骂过谁,也没夸自己,他活成了一个异类,既没被过去压垮,也没靠过去抬高自己。
他知道父亲在战争里做过什么,清楚。他不洗白,也不否认。选了一条“自己活”的路,一旦走上,就不再回头。
临终前,把家里书分给了三个女儿,没留一句话。
这一生,他的“命”,自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