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核时代的重要起源地,芝加哥大学一号核反应堆CP-1纪念地和乔治·赫伯特·琼斯实验室 405 室,美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芝加哥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内,隐藏着人类核历史上的两处重要起源地,它们承载着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与争议,真实见证了核时代的开启。沿南埃利斯大道步行至 56 街与 57 街交汇处,可以看到一个雕塑,这里和南边的化学系图书馆曾经是芝加哥大学斯塔格球场的西看台。1942年12月2日,费米在此制造的芝加哥一号核反应堆 CP-1 ,实现了人类首次自持链式反应,标志着核能的受控利用。CP-1 可谓是曼哈顿计划的起点,其成功建造验证了核裂变的可行性,最终促成了1945年原子弹的诞生。球场和反应堆早已拆除,由图书馆取而代之,1967年核反应堆问世25周年的时候,英国艺术家亨利·摩尔在旁边空地上制作了青铜雕塑“核能”,它的造型抽象,似蘑菇云,又似头骨,象征核能的双刃剑——和平威慑与战争毁灭。
图书馆南边的建筑是乔治·赫伯特·琼斯实验室,这个建筑四楼的405室是美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5室门锁着,能透过玻璃看到里面是个小房间。一些展品和说明牌在一楼大厅陈列。1942年8月西博格团队从回旋加速器辐照的铀中提取出了针头大小的钚,9月10日在405室完成了原子量测定,确认了钚-239的可裂变特性。这一突破为 CP-1 的钚生产目标提供了关键数据,也为胖子原子弹的设计铺平道路。西博格称这一天为“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405 室因其在核子科学史上的地位,于1967年被列为美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田的环球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