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凶残的敌人将一位青年壮士钉在"十字架"上,用尖刀一片片剐下他的血肉。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14 07:05:36

1936年,凶残的敌人将一位青年壮士钉在"十字架"上,用尖刀一片片剐下他的血肉。濒死之际,年轻人用尽生命最后的气力呐喊:"我的血脉会断绝,但革命的火种永不熄灭!永远跟着红旗走,誓死不从白匪军!" 【消息源自:《闽东革命烈士传略》198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周墩暴动史料汇编》1992年宁德地区档案馆整理】 1934年的福建周墩,山风裹着湿气钻进茅草屋的缝隙。19岁的凌福顺蹲在灶台边啃着半块地瓜,听见门外保长家的狗叫得格外凶。"阿顺,常备队招人呢!"邻居老陈头扒着门框喊,"管饭,每月还能领半块大洋。"凌福顺抹了把嘴上的地瓜渣,这个在财主家当了五年学徒仍吃不饱的青年,第二天就扛着梭镖站进了周墩常备队的队列。 谁也没想到,这支由地主武装把持的民团,竟成了凌福顺革命的起点。那年冬天站岗时,他撞见班长偷偷往怀里塞传单,粗粝的土纸上印着"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大字。"你不要命了?"凌福顺一把拽住班长的手腕,却听见对方反问:"你甘愿世世代代吃地瓜配盐巴?"月光下,班长从鞋垫底下抽出一本油印的《共产党宣言》,书页上还沾着脚汗的咸腥味。 转折来得比想象更快。1935年10月,已经秘密入党半年的凌福顺接到任务:带领三十个农民夜袭周墩县城。行动前夜,他在晒谷场上用筷子蘸米汤画地图:"东门哨卡的老王贪酒,西墙根有棵歪脖子树......"突然有个后生哆嗦着问:"要是败了咋办?"凌福顺把砍柴刀往磨石上一蹭,火星子溅在说话人脚边:"大不了碗大的疤!" 暴动那晚的细节后来被写进地方志:凌福顺带着赤卫队员假扮送亲队伍,花轿里藏着的不是新娘而是土炸弹。当保安团的人凑上来要讨喜糖时,唢呐声突然变成冲锋的哨音。天亮时分,周墩苏维埃政府的木牌挂上了县衙大门,凌福顺摸着牌子上新鲜的刨花,对围观群众说了句大实话:"往后交租子还是交子弹,大伙儿自己挑。" 真正的考验在次年春天来临。1936年4月5日,凌福顺带小队在肖家岭阻击保安团,子弹打光后,他让战友们拖着树枝往山下跑——扬起的尘土活像千军万马,这出"疑兵计"吓得敌人原地趴了俩钟头。可撤退途中为救个摔伤的小战士,他自己却被子弹咬住了腿。"快走!"他把最后的土雷塞给通讯员,"告诉组织,我凌福顺没白吃革命饭!" 刑场上的七天成为传奇。保安团长把铁钉拍在审讯桌上:"画个押就给你痛快。"凌福顺咧开干裂的嘴唇:"我画十字行不?"4月25日正午,他被钉成"十字架"竖在城隍庙前,刽子手每割一刀就问句"悔不悔"。血葫芦似的人形突然昂起头,冲着人群里抽泣的卖茶阿婆喊:"阿嬷莫哭!十八年后,我请你吃白米饭!"最后一刀落下时,围观群众看见那只血手还保持着举拳的姿势,像要捅破阴沉的天。 如今周墩烈士陵园里,凌福顺的铜像底座刻着他受刑前的话:"我凌福顺可能绝代,但革命永远不会绝代。"每年清明,总有老人带着盛满白米饭的粗瓷碗摆在像前——那米粒颗颗晶莹,再不用掺半粒地瓜。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