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远赴中国和毛主席会面,交谈内容被列为绝密尘封50多年,两人谈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5-13 22:29:57

1972年,尼克松远赴中国和毛主席会面,交谈内容被列为绝密尘封50多年,两人谈了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 1985年,洛德站在北京的外交使团里,手中捧着一张尘封多年的照片,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这位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老人,终于从中方领导人手中收到了那张13年前的历史性合影——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珍贵影像。照片中,他就坐在基辛格的左侧,旁边是中方翻译王海容。 然而,这张照片在当年的中美历史性会晤后,却被双方领导人刻意从公开报道中抹去了。"把他的名字和照片删掉。"这一决定让洛德成为中美破冰历史中一个特殊的"隐形人"。 为何会有这样的决定?这与美国政坛的派系斗争密切相关。当时陪同尼克松访华的还有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但由于罗杰斯与尼克松之间的政治矛盾,他没能参加中美领导人的核心会谈。反而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和他的下属洛德出席了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会议。正如洛德后来回忆的:"不让罗杰斯参会,却让基辛格参会,罗杰斯已经很委屈了,身为基辛格助理的我也被允许参会,对罗杰斯而言,是更大的屈辱。" 实际上,在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之前,美国已经派出基辛格进行了秘密试探。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基辛格一行6人以"闭关疗养"为掩护,从巴基斯坦秘密飞往北京。叶剑英在南苑机场迎接,周恩来则在钓鱼台6号楼正式接见了他们。 当时年仅34岁的洛德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极为深刻。他刚做完自我介绍,周恩来就提及洛德的妻子——著名华裔女作家包柏漪,亲切地说道:"我们还是半个亲戚呢。"更让洛德惊讶的是,时年73岁的周恩来记忆力惊人,不仅熟读了所有关于他们的资料,还能准确地说出每个人的特点。正如洛德所言:"中美双方会谈还没有开始,我们已经被周总理的魅力征服了。" 在这次秘密访问期间,基辛格与周恩来进行了六次会谈,讨论台湾问题、朝鲜半岛、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等议题。虽然只有短短48小时,却为尼克松正式访华奠定了基础。 几个月后,为了准备尼克松的访华,洛德被要求提供大量资料。"我在职期间,历经美国几任总统,从来没见过总统为一次旅行做如此充分的准备。"洛德回忆道。尼克松在每一页资料上都做了标记,即使在"空军一号"飞往中国的途中,他仍不停地询问各种问题,显示出对这次历史性访问的极度重视。 毛泽东接见尼克松的那场会谈,原本计划只进行十五分钟。考虑到毛主席身体状况不佳——就在会面前一周,他曾出现过一次休克——医生们建议会谈时间不宜过长。然而,历史的重要性远超医嘱,这场会面最终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 洛德对这次会谈的回忆格外深刻。尽管身体虚弱,毛泽东在谈话中依然思维敏捷,不仅能主导整个谈话方向,还能将双方刚刚讨论的内容迅速总结成一个清晰的政治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他明确表达了中方的立场,而将具体事务交由周恩来负责协商。 周恩来在与美国代表的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外交风格。当时,尼克松和基辛格奉行所谓的"真空论"——认为世界上任何美国没有插手的地区,都会被苏联"占去"。面对这种观点,周恩来以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为例,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应当撤出印支地区,停止干涉这些国家的政治。他警告说,否则这些被"殖民"国家的人民必将反抗,即使战场远离美国本土,也会拖累美国国力。 尼克松的这次为期七天的访华,确实如他后来所评价的那样,成了"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关系的解冻不仅打破了两国二十多年的隔绝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实际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从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后就已经开始。1971年10月,17个以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为首的联合国成员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这就是著名的"两阿提案"。然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道路并不平坦。 首先,美国从1961年起就将中国席位问题定义为"重要问题",需要获得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通过决议。其次,美国虽然同意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却坚持要保留蒋介石当局在联合国的席位。这些明显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自然遭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坚决反对。 转机出现在1971年10月25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等22个国家提出的"三分之二多数票"提案被59票否决,随后"两阿提案"以76票赞成通过。10月26日,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尽管当时中国代表团尚未到场。直到11月15日,乔冠华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才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中国正式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乔冠华听到联合国宣读第2758号决议时的仰天大笑被记者捕捉下来,这张名为《乔的大笑》的照片定格了中国外交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在会上,乔冠华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示:中国永远不做侵略、干涉和欺负他国的超级大国。这一立场赢得了广泛支持,仅当年就有15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次年又有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1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