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时任巴东县县长的刘冰在入狱前,对清华出身的陈行甲说道:“你不会做官,

运赛过去 2025-05-13 21:03:12

2015年,时任巴东县县长的刘冰在入狱前,对清华出身的陈行甲说道:“你不会做官,这样当官是当不久的。”果不其然,第二年,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选择裸辞,而辞职背后的真相,却令人震惊不已…… 陈行甲和刘冰的故事,发生在2015年的巴东县,一个不算起眼却充满故事的地方。陈行甲,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带着满腔热血进入官场,担任巴东县委书记。而刘冰,当时的巴东县县长,却因贪腐问题深陷泥潭,最终锒铛入狱。两人身份迥异,经历却交织在一起,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刘冰在入狱前曾对陈行甲放出狠话,说他“不会做官,这样当官当不久”。这话听起来像是嘲讽,但细想也不无道理。陈行甲确实跟传统意义上的“官”不太一样。他出身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满脑子都是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理想。他到巴东后,干了不少实事,比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产业,实打实地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惜,他的风格太耿直,太“书生气”,在官场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2016年,陈行甲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仕途的高光时刻。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更进一步时,他却选择裸辞,辞职的理由和背后的故事,让人既意外又感慨。他的离开,不是因为做不好官,而是因为他不愿按官场的潜规则做事。他曾公开表示,自己更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而不是在体制内耗费精力去平衡各种关系。 刘冰呢,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他的结局恰恰印证了官场的另一面。他在任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把公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最终,法律的制裁让他付出了代价。他的那句话,虽然带着嘲讽,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态:会“做官”的人,往往更懂得钻营和妥协,而像陈行甲这样的人,反而容易成为异类。 陈行甲辞职后,没选择沉寂,而是投身公益事业。他开始关注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他的选择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官位不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公益;也有人说他清醒,跳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官场到公益,这转变背后,其实是他对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他在体制内时,虽然干了不少实事,但也受限于各种条条框框。比如,想修条路,可能得先应付上面层层审批;想帮贫困户脱贫,又得面对地方利益的纠葛。他发现,自己花在协调关系上的时间,比真正做事的时间还多。这种状态,让他越来越觉得别扭。 反腐这几年,官场风气确实变了不少,但潜规则依然存在。陈行甲的裸辞,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无声抗议。他不是不懂官场,而是太懂了,才不愿意同流合污。他的选择,和刘冰的堕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理想主义的坚持,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沉沦。 再说说公益这条路。陈行甲投身公益后,专注教育扶贫,干得风生水起。他跑遍了大山里的学校,联系企业捐资助学,甚至自己掏腰包支持项目。有人问他,这样图啥?他说,图个心安,图个踏实。比起在官场勾心斗角,他更喜欢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笑容的那一刻。 当然,他的选择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他辞职是种逃避,放弃了更大的平台去改变社会;也有人认为,他在体制内坚持下去,或许能影响更多人。但不管怎么说,他的决定是真诚的,带着一股子书生气的执拗。 从更广的视角看,陈行甲和刘冰的故事,其实是当下中国官场和公益的一个缩影。官场里,有人追逐权力,有人坚守底线;公益里,有人默默付出,有人只为名利。陈行甲用自己的行动,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个人价值到底该怎么实现? 他的裸辞,也让人忍不住想问:如果是他继续留在体制内,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反腐力度越来越大,像刘冰这样的人越来越少,陈行甲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的选择,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些年,反腐成了常态,老百姓对官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陈行甲的裸辞,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期待的回应。他用行动告诉大家,权力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而他后来的公益之路,则是这种信念的延续。

0 阅读:569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