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

御疆聊军事 2025-05-13 16:39:12

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活,成飞生产车间实行双轨制,白天生产战斗机零部件,晚上生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等各种民用产品,利润全部用于歼10的后续研发。   3000万,对于这个项目来说连买先进雷达的钱都不够。   同时期,美国研发一架F16战斗机花了20亿美元。   资金不够其实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连最基础的风洞试验数据,都要靠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硬算出来。   为了能让歼-10项目继续下去,成飞想出了一个“双轨制”的办法。   白天,车间正常生产歼-7C战斗机零部件,这是工厂的“明线”。   到了晚上,同一批工人则秘密转产民用产品,洗衣机、铝材、鸡笼……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   这些民用产品的利润,全部悄悄注入歼-10的“隐形账户”。   工人们自嘲:早上造飞机打敌人,晚上造洗衣机养项目。   在技术层面,总设计师宋文骢顶住巨大压力,选择了一条当时连欧美都未完全掌握的技术路线,鸭式气动布局”。   这种设计能让战机获得更高的机动性,但气动计算量呈几何级增长。   没有超级计算机,团队就用“土办法”。   把整个机翼分成数百个网格,每个网格的气流变化都靠人工计算,硬是靠着手算和试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的日子。   试飞员雷强在登机前,对总设计师宋文骢说:您放心,就算摔了,我也要让飞机摔在跑道上,把数据给您带回来。   当歼-10呼啸着冲向蓝天时,观礼台上的科研人员热泪盈眶。   他们中有人刚做完癌症手术,有人把遗书塞进试验服口袋,所有人都在为这一刻拼命。   2006年,歼-10正式列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现在,这款战机已衍生出双座型、电子战型等10余种改进型号,形成了总价值超200亿元的作战体系。   更重要的是,歼-10的成功,验证了中国自主研制先进战机的全套流程,为后来歼-20等更先进战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在成飞旧厂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洗衣机——那是“双轨制”时期的第一批民用产品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御疆聊军事

御疆聊军事

御疆喜欢聊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