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阵风战机表现这么拉胯,但是在它问世后却能卖出300多架,而歼10和苏35却卖不动?说白了,你以为西方国家卖武器就是单纯拼技术?错了,人家玩的是 “系统捆绑”。
阵风的定位是啥?法国当年研发阵风时就打定主意要做 “全能选手”,既能空战又能对地攻击,还能上航母起降。这种多用途设计对中小国家太有吸引力了 —— 花一架飞机的钱顶三架用,预算有限的国家自然愿意买单。
而且阵风也不是没有战绩。阵风从 2001 年阿富汗战争开始就频繁参战,2011 年利比亚空袭中直接击落过敌方战机。这种实战履历就像活广告,客户买回去心里踏实。反观歼 - 10,虽然性能参数不差,但出口时间短,实战记录少,很多国家担心 “纸面数据好看,真打起来行不行”。
苏 - 35 倒是参加过叙利亚战争,可俄罗斯自己用着还行,出口时维护体系跟不上,客户买回去后零件供应、技术升级都成问题。
更关键的是法国的 “军售套路”。他们卖飞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打包整套服务:从机场改造、电子战系统到飞行员培训,甚至连指挥接口都给你配套好。比如印度买阵风时,法国直接把 “流星” 导弹生产线搬过去,还承诺长期技术支持。
而且,政治因素也得算一笔账,并且还是得是影响最大的那一笔账。法国通过军售绑定地缘关系,比如向卡塔尔卖阵风的同时,还承诺在中东事务中提供支持。这种 “武器换政治筹码” 的玩法,让阵风成了外交工具。
而歼 - 10 和苏 - 35 背后缺乏这种政治杠杆 —— 中国军售原则是不干涉内政,俄罗斯又因为国际制裁被孤立,客户担心买了他们的武器会得罪西方,自然缩手缩脚。
说白了,阵风能卖出去不是单纯靠性能,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与政治关系绑定了。而歼 - 10 和苏 - 35 虽然各有优势,但在国际军贸市场这个复杂棋盘上,还没完全摸透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
不过随着中国军工体系的完善和实战经验的积累,未来局面说不定会有大变化 —— 毕竟,真正的战斗力,最终还是得靠战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