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李讷生娃后写信请求爸爸接济8000元,毛主席看罢来信后,心痛不已,指示张耀祠:“不用批什么条子了,直接给钱,你说说看,该给多少钱?”
对于毛主席的家事,张耀祠不便多嘴,只是说:“信件里李讷说最近开销不小,给个几千块应该能解决问题。” 毛主席点头同意,末了,他又补充到:也给李敏8000吧……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领导国家的同时,也身兼数个孩子的父亲。尽管忙碌之极,他仍尽力履行父亲的责任,并以身作则教导子女修身处世之道。
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她从小跟随父亲在延安生活,受到毛泽东倾注的父爱。为避免女儿受到过分关注,毛泽东给她取了个平民名字“李讷”,不让她使用“毛”姓。
在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和家人经常只能吃黑豆度日。有人想给他加餐,但被他严词拒绝,认为老百姓都在艰苦时期,他不应该有特殊照顾。
李讷也生活在粮食短缺的环境中,常常挨饿,八岁时身体瘦弱。但是毛泽东拒绝了给女儿特殊照顾的建议,认为大家都在困难时期。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深深影响了年幼的李讷。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建国,李讷也来到这里生活。她先后就读于北京育英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一直保持低调的作风。
进入北京大学后,她又用上了化名“肖力”,直至毕业后才恢复原名“李讷”。毛泽东始终要求她不要凭借身份谋取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1970年,30岁的李讷在井冈山的五七干校与一个普通知识青年小徐相识相恋,很快结为夫妻。毛泽东对此表示祝福,还送上马克思主义全集作为礼物。然而好景不长,两人在育有一子后便离了婚。单身母亲的李讷独自承担了生计,渐感力不从心。
1972年,实在无法支持生活的李讷终于向父亲求助,请求资助8000元度过难关。看到信件的毛泽东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在女儿婚事上处置失当,没能及时给予帮助。
最终他破例从自己的稿费中拨出8000元交给李讷,同时还给大女儿李敏也拨出同样数额,这样可以避免李讷觉得是父亲在“施舍”。
毛泽东一生廉洁,他的全部稿酬一直又中央办公厅管理,很少自用,对于家人,他也素来严格要求,曾告诫子女工作后不能再要求资助,这是他首次破例拿出自己的稿费资助女儿。
李讷收到钱后生活有所改善,但仍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没有给父亲增添更多负担。
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逝世,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给家人。李讷悲痛欲绝,身体状况一度恶化。她在简陋的条件下独自抚养儿子,仍坚持不依靠特权改善生活。直到1983年,44岁的李讷在友人介绍下重新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
毛泽东一生力行俭朴节约,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风,更是对子女的要求。
李讷从小到大都遵循父亲的教诲,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任何特权。即使在困难时刻,她也尽量不给父亲添麻烦,这种独立自强的品质,是她最好的继承。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一个慈父。他严格要求子女自强不息,但又在女儿迫不得已求助时伸出援手。
他用自己的人生践行着爱国与爱子的双重责任,以朴素磊落的品格影响子女。李讷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深受父亲影响,终身保持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父亲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