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奥直言美打不过中国,要全力避免与中国开战,强调与中国冲突结果太可怕。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事件,也说明美国终于放弃霸权和傲慢,接受公平公正的面对中国。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最近的访谈中不再强调中国是最为强大的敌人,而是用挑战替代了“敌人”二字。
最近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表态和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的进展,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现实:美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同时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压力,不得不调整对华策略。
鲁比奥在访谈中直言“美国打不过中国”,并强调中国军事力量的变化和美国战争潜力的不足,这背后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实质性转变。
先说军事层面。过去30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堪称飞跃。从90年代台海危机时的近海防御,到如今055驱逐舰在澳大利亚周边常态化巡航,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已经形成质的突破。
特别是055型驱逐舰,它不仅具备防空、反舰、反潜和对陆打击的综合能力,还搭载了全球领先的双波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单舰战斗力足以与美军最先进的“伯克”级驱逐舰抗衡。这种变化让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面临挑战。
比如美英澳搞的AUKUS协议,原本想通过澳大利亚部署核潜艇来强化“印太战略”,但055的出现直接打乱了计划——美国核潜艇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可能在战时成为中国反潜网络的“活靶子”。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工体系的产能和技术迭代速度已经超越美国。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承认,中国十大军工企业员工总数达174万人,是美国的1.8倍,且每年培养的理工科人才数量是美国的三倍以上。
这种人才优势直接转化为装备生产能力:中国海军每年下水舰艇吨位超过10万吨,052D和055型驱逐舰以每年3-5艘的速度列装,而美国海军因造船厂萎缩和成本飙升,新舰建造速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在关键武器领域,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26)和隐形战机(歼-20)已经形成体系化优势,连美国智库CSIS都承认,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航母战斗群在第一岛链内生存概率不足50%。
再看战争潜力。美国的短板更为明显。以155毫米炮弹为例,美国目前月产量仅3万发,而中国在和平时期就能达到每月5万发,战时可迅速提升至10万发以上。
这种差距在电子芯片、稀土材料等关键领域同样存在——中国控制着全球82%的钨产量(用于穿甲弹制造),而美国90%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更严重的是,美国军工企业因制造业空心化和成本过高,扩产能力严重受限。
例如“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单艘建造周期长达4年,而中国同类潜艇的建造时间已缩短至3年。这种产能差距意味着,一旦爆发高强度冲突,美国可能在数周内耗尽关键弹药,而中国却能通过完整的工业体系持续补给。
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让美国精英阶层开始重新评估对华策略。鲁比奥从“敌人”到“挑战”的措辞转变,背后是美国战略界的共识:全面对抗代价太高,必须寻找新的博弈平衡点。
正如中美会谈联合声明所显示的,美国不得不放弃部分关税霸权,转而通过对话寻求利益交换。而中国在会谈中坚持“对等原则”,要求美方纠正错误,正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无论是军事威慑还是经济韧性,中国都已具备与美国平等对话的资本。
不过,美国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弃遏制。从菲律宾部署“堤丰”导弹到日本扩军,美军仍在强化亚太军事存在。但这种“军事围堵+经济谈判”的组合拳,在面对中国的体系化反制时显得力不从心。
比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非洲的合作,在南海和台海方向以“军事演习+外交斡旋”双线施压,让美国的盟友体系逐渐松动。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7纳米芯片量产、电磁弹射技术成熟——正在瓦解美国的技术霸权,使其“小院高墙”策略逐渐失效。
鲁比奥的言论和日内瓦会谈,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美国的焦虑源于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崛起,而中国的反制则展现了“以斗争求合作”的战略智慧。
未来,双方在台海、南海、科技等领域的摩擦仍将持续,但军事冲突的风险在下降——因为美国已经意识到,与中国这样的对手开战,结果只能是“双输”。
正如美国智库CSIS的推演所示,即便美国在台海“惨胜”,也将付出航母沉没、经济衰退的代价,而中国却能通过持久战拖垮美国的全球霸权。这种认知,或许才是美国调整对华策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