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女翻译刘禄曾前去美国访问,期间在餐馆用餐。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
一个春日的午后,纽约一家餐厅内,女服务生刚把菜上完,就发现坐在靠窗位的一位女客人脸色有点发白,神情显得有些害怕。
这位女客人名叫刘禄曾,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翻译,这次作为中国国际旅行社的领队,带队来美国访问。
刘禄曾面前的餐已经基本没怎么动过,因为她注意到坐在对面的一位五十多岁的美国男子,从刘禄曾入座开始,就一直盯着她看,目光炯炯,好像在努力辨认着什么。
这种盯梢的眼神让刘禄曾感到十分不自在,她低下头狼吞虎咽地吃着,想赶快吃完离开。就在她准备找服务员结账时,那名男子突然站了起来,三两步走到刘禄曾面前,一把抓住了她的手。
“请问,你是姓刘吗?去过朝鲜吗?我是......你的俘虏啊!”那男子激动地说道,泪水已经盈眶。
刘禄曾瞪大了眼睛,这一刻,她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二十多年前朝鲜战场上的点点滴滴......
1928年,刘禄曾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银行行长,曾祖父曾任四川总督,家世显赫。刘禄曾从小被悉心呵护着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
16岁时,刘禄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本该顺风顺水地读完大学,然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想到,就在刘禄曾即将大学毕业之际,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了。刘禄曾心中燃起了志愿军翻译的梦想。
起初,家人十分反对刘禄曾参军。一个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去那个鸡飞狗跳的战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刘禄曾志向坚定,她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效力国家,最终还是离开了上海,来到了朝鲜战场。
1950年冬,刘禄曾抵达朝鲜,展开了人生中最艰难却也最宝贵的岁月。来到战场的第一天,刘禄曾就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敌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队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刘禄曾害怕得哭了出来。
好在刘禄曾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吓倒。她逐渐适应了战地生活,并积极投入到翻译工作中。每天刘禄曾都会辛勤地翻译各种文件、监听敌台、收集情报。
起初,刘禄曾的翻译水平并不娴熟,经常会遇到不懂的词汇。但她没有气馁,而是花了大量业余时间钻研英语词汇和军事知识,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员。
1953年,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战争进入尾声。刘禄曾被派往战俘营,负责对美军俘虏进行思想教育和审讯工作。
第一次面对这些嚣张跋扈的美军时,刘禄曾感到无所适从。她意识到,光靠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如何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地应对俘虏。
于是,刘禄曾开始研究审讯方法,学习从法理和细节两方面进行说服。她还会观察每个俘虏的性格,采取针对性的审讯策略。
在一次审讯中,刘禄曾遇到了一个尤为难对付的俘虏,一个叫詹姆斯·伯特纳的美国空军飞行员。这个俘虏态度嚣张,拒不配合。刘禄曾也曾一度愤怒和失望,但她并没有放弃。
通过与伯特纳的交流,刘禄曾渐渐了解到他参军的原因,也意识到他内心的软弱与迷茫。刘禄曾决定用真诚来感化伯特纳,她耐心地向他介绍中国军队的人道主义政策,告诉他战争的危害,并表示只要痛改前非,就一定会得到宽大处理。
没想到,伯特纳非常感动。他原以为会被虐待,没想到收到的却是温暖与善意。从那以后,伯特纳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仅积极配合刘禄曾的工作,还在战俘中宣传和平主义思想。
1953年停战那天,刘禄曾站在释放战俘的卡车旁,目送着伯特纳离开。没想到26年后的今天,两人竟在美国的餐馆邂逅了!
原来,伯特纳回国后开始反思,最终在刘禄曾的感化下走上正途,他靠自己的双手创业,开了这家餐馆。而刘禄曾回国后则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并当上了中国国际旅行社的领队。
两人兴奋地聊起从前的点滴,话题从朝鲜的严寒,聊到临行前的告别,聊到重逢的喜悦。双方聊了很久,畅叙着故人情谊。
最后,刘禄曾不舍地和伯特纳告别,踏上归国之路。回到祖国后,刘禄曾继续她平凡却热爱的翻译工作。她时常会想起伯特纳,庆幸他过上了自己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