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接受加拿大主流媒体采访,在面对主持人关于中加能源合作的提问时明确表示:“中加在能源领域具有强大的互补性,如果加拿大的能源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当然愿意进口。”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同样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如果加方有合作意愿,中国完全可以为加拿大的气候目标做出贡献。”这番表态背后,是中加两国在能源博弈与战略考量上的复杂角力。 2025年3月,中国从加拿大进口的原油量达到730万桶,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是加拿大跨山输油管道扩建项目的竣工——这条连接阿尔伯塔省与温哥华港的管道,将运输成本降低了20%,使加拿大原油到岸价比中东同类油品低5%-8%。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稳定的供应,更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分散能源进口风险的重要举措。然而,尽管中国对加拿大能源需求激增,加拿大在华能源供应国中排名仍靠后。王镝在采访中指出,加拿大能源若想真正打开中国市场,需在价格、运输效率等方面提升竞争力。 与此同时,加拿大国内正热议扩大液化天然气出口,但中国的回应清晰而务实:合作需建立在市场规则之上。2024年10月,加拿大单方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导致中国电动汽车对加出口从8月8972辆骤降至12月的100辆。作为反制,中国于2025年3月对加拿大菜籽油、豌豆等农产品加征100%关税,涉及约30亿加元贸易额。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加拿大农业——中国是其油菜籽最大出口市场,占其全球出口量的33%,每年50亿美元贸易额支撑着超20万农户生计。 在电动汽车领域,加拿大的困境同样显著。尽管2025年3月其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3.3%,但本土产业高度依赖政府补贴——联邦和地方政府为大众等车企提供了370亿加元的税收减免。相比之下,中国电动汽车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王镝在采访中强调:“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扮演重要领导角色,加方若开放市场,双方可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表态揭示了中国条件的深层逻辑:以电动汽车以及新能源市场开放换取中加在其他市场的合作,推动中加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协同。中加关系的复杂性远超经贸层面。2018年孟晚舟事件引发的外交风波尚未完全平息,随后特鲁多政府又在一系列国际议题上跟随拜登政府,对华采取强硬立场。加拿大“外国干涉”组织的报告更将中国描绘成“主要威胁”,试图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对此,王镝在采访中强硬回应:“中国从未干涉加国内政,恰恰是外国干涉的受害者。”他指出,中国对加拿大的政策始终基于“不干涉内政”原则,而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才是真正的歧视性措施。这种信任赤字在谈判桌上尤为明显。尽管加拿大政府多次表达对话意愿,但联邦大选、新政府组建等因素延缓了进程。王镝直言:“球在加拿大一边。” 他强调,中方的反制措施是对加方单边关税的回应,若加方调整政策,中方也将相应调整。中国是加拿大发展经济的机遇而非挑战。中国以能源进口为筹码,要求加拿大开放电动汽车市场,既是对单边关税的反制,也是推动全球贸易规则重塑及打破中加僵局的一次尝试。
为什么现在美国死咬中国不放?美国经济学家说得透彻,美国经济学家说出了答案,因为中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