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崇拜父母,甚至,开始有意疏远。 有的明里暗里“讨厌”父母,能不打电话就不打,能不回家就不回。 有人看着心疼,也有人说年轻人忘恩负义。 但这背后,其实有更现实的原因。 并不是孩子天生薄情,而是很多父母,确实做得不尽人意。 这三个问题,才是让亲情变味的根源。
01 不尊重子女的选择,凡事喜欢“管到底”。 很多父母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 所以子女只要一有动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干涉、否定、指责。 选专业,他们说这个不能学,没前途;找工作,他们说那是乱折腾,不稳定;谈恋爱,他们又说这个人不合适,配不上。 看上去像是操心,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父母不是在“建议”,而是在“代替”。 有个我熟识的姐姐,从小被父母逼着学医,明明对绘画天赋极高,却在实验室熬了五年。 工作后她抑郁过两次,父母还振振有词:“我们是为你好。” 后来她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我说一句完整的话。” 年轻人不是不懂感恩,而是厌倦了那种“打着爱的名义,绑架自己”的关系。 他们想要的,不是永远听话,而是基本的尊重。
02 情绪不稳定,把孩子当情绪垃 圾桶。 不少父母,把家当成了“情绪发泄场”,心情不好了就冲孩子发火,不顺心了就找孩子出气。 更严重的是,这种父母还会一边数落孩子,一边倒苦水:“我当年多苦,你现在还挑三拣四?”“我还不是为了你,才过成今天这样!” 这种不断重复的“情绪轰炸”,会让孩子从小活得小心翼翼,不敢表达,不敢反驳。 我邻居家的小孩上了大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关上房门,耳机塞耳朵,不想和父母多说一句话。 他曾说:“他们不是在关心我,是在发泄自己的人生不如意。” 父母从未意识到,一个人小时候被怎样对待,长大后就会学会怎样“逃避”。 亲子关系里,真正杀伤力最大的一句话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不想跟你说话了”。
03 拿爱当交易,总在“你养我小,我养你老”里做比较。 不少父母爱计较,总喜欢翻旧账:“你上学时候的学费我出了多少”“小时候生病是我背你去医院”…… 这些事当然是付出,但他们说的方式,不是温情回忆,而是赤裸裸的“讨债”。 当子女想追求自我,不愿意按他们设定的剧本走,父母就觉得“良心被狗吃了”。 甚至,子女在生活中稍有不顺,父母还会讽刺:“早听我的,你会这样吗?” 孩子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道德勒索。 亲情从来不是“我对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而应该是“我爱你,所以我尊重你”。 父母爱得越像交易,孩子逃得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