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持续两天的中美经贸高层谈判落下帷幕,让各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中美双方达成的成果丰硕已经超过此前美财长贝森特的“预期”。在7日中方同意和美国接触之后,美国企业非常期待,并专门就此事采访了贝森特;但后者对此表示“不期待能快速谈成”,认为中美的沟通只是“初期”。此外,特朗普也表示准备对中国减少关税,但他认为缩减到80%就够了,美国不打算减税更多。
这两条提前发布的消息给会议蒙上了阴影,导致各界对会谈一开始期望很低。但11日中国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个新消息:此次中美会谈达成重要共识,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双方牵头人,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磋商。此外,中美还确认在12日发表共同联合声明,这是有关键意义的一步,美国媒体称从特朗普这次上台之后,中美就没有在任何框架内发布相关的联合声明文件,这次尚属首次。
实际上在第一天的谈判结束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提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文章,赞扬中美第一天的谈得“非常好”。他称中国和美国商量了很多问题,而且还批准了很多事情,中美正在以建设性的态度关于“重启”进行谈判。特朗普报喜之后,美国媒体就认为这次会晤可能要超出贝森特之前的“预测框架”,中国和美国最终达成的结果可能不止是“降温”而已,是有很关键的突破,甚至是直接达成一部分协议。
而且就中国官宣的“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七个字的出现也让全球松了一口气,意味着中美关税冲突正在向可控、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美国媒体表示中美经贸磋商很可能类似之前,在拜登政府时期,中美双方就关税和贸易限制问题建立了经济谈判小组,由美国财长耶伦所主持。围绕着这个小组,中国和美国多轮会议达成了很多框架协议和共识,可惜民主党连任失败,特朗普上台之后就直接破坏了所有经贸基础。而如今贸易协商机制“重新”出现,给中国和美国新的机会,也意味着中美关于关税问题的分歧很可能会回到正轨。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路需要走。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些经济人士提醒,即便是建立了持续谈判机制,中国也不应该提前乐观。其一是因为特朗普政府对关税问题的各种命令不仅混乱,而且朝令夕改;参考他第一任期对中方持续升级关税,也要提防美国对于中国的让步或者白纸黑字在协议书上的内容,也会推翻不认账。其二是现在美国是“劣势时期”,特朗普愿意对华如此大的让步,根本问题还是民主党和企业“逼宫”,特朗普国内的局势撑不下去了,才会进行沟通谈判。如果美国企业渡过当下的难关美国可能还要进行新的发难,毕竟从4月9日“全球停税,只对中国加税”这件事能看出,美方经济战的真正目标只有中国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