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声明签署,孙玉良:中国从“实力地位出发”实现对美平等】
2025年5月12日,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的高层会谈取得重大进展,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同时对等大幅降低关税,中美经贸关系正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周一的记者会上说:(美国挑起关税大战后)“中国是唯一一个决定报复的国家”、中美谈判做到了“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对中国人来说,日内瓦谈判结果是中国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巨大胜利,果真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调整,两国在经贸、科技、地缘政治等领域的博弈备受全球关注。在此背景下,中美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不仅标志着双边关系的阶段性缓和,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正以坚实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实力地位出发”与美国实现平等对话与合作。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已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于信奉丛林法则的美国来说,“实力”是最重要的外交关系指标。拿特朗普的话讲,你得有牌可打。美国之所以在俄乌战争上改变态度,是因为特朗普认为乌克兰越来越没牌可打了,而俄罗斯的牌还有许多。中国之所以在这次谈判中受到尊重,是因为中国可打的牌太多。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用进口的中国武器击落印度进口的战机和无人机,同样是中国的一张牌,让美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国潜藏的实力,恰到好处地从军事角度为这次经贸谈判加了一把火,填了一桶油。
回顾中美建交之初,两国在经贸、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实力对比悬殊,中国长期处于“学习者”和“追赶者”的位置,不得不“韬光养晦”,甘做学生,乃至于受到了几次奇耻大辱,“银河号事件”让中国外交官大喊窝囊,“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使邵云环、许杏武、朱颖等记者不幸牺牲,“南海撞机事件”又让英雄王伟以身殉国魂归大海。那个时候,全体中国人感到的是悲愤,抗议之余又不得不忍。经过四十余年的埋头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全球治理话语权不断增强。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中国已从“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角色,这才让中国“从实力地位出发”有了与美国平等谈判的底气。
杨洁篪在2021年3月18日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说的那句话成为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杨洁篪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再“韬光养晦”,要挺起脊梁与美国平等对话了。虽然美国很不服气,但中国的实力地位又让美国不得不低下头来。此次联合声明的达成,并非美国单方面“施压”或“让步”的结果,而是双方基于现实利益的平等协商。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稳定的政策环境以及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迫使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的核心关切。这种平等签约的姿态,正是中国“实力地位”的直接体现。
就连骨子里“崇美”的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发表文章说“中美联合声明是历史性的”,宣告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讹诈中国的时代结束了。分析此次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关键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可以看到美国对华关系的策略性调整。中美联合声明的签署,表明美国过去试图以“实力地位”对中国施压的策略已难以奏效,中国不仅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还能在谈判中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国际规则,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中国的“实力地位”并非简单依靠经济或军事硬实力,而是综合运用多维度外交策略的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面对美国的遏制,中国坚持“不冲突、不对抗”原则,通过持续开放与合作化解压力,其战略定力稳如泰山;中国通过“一带一路”、金砖合作、上合组织等平台,构建了广泛的国际支持网络,增强了与美国博弈的回旋空间,其战略布局显然更深谙兵法,与美国拍脑袋决策“乱打王八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全方位的能力建设,使得中国在中美互动中逐渐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这份历史性的联合声明将成为中美关系走向“竞合平衡”的重要节点。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以实力争取平等地位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表明未来的国际秩序并非由美国的单一霸权主导,而是可以通过中国主张的多元力量共同塑造。未来中国需继续强化科技创新、产业链韧性及国际规则制定能力,确保“实力地位”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稳定基石的角色。中美联合声明对于中国而言,是非常重大的外交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跃升,更得益于其务实、稳健的外交战略。随着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际体系中美欧力挺的“西方中心主义”将进一步被打破,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多极化世界秩序正在中国的大力推动下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