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架路过的货船

闻史忆今阁 2025-05-12 23:02:31

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架路过的货船上有个人认清他的容颜后,大喊:别救!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我国鲁滨孙”的潘濂。 一道缓慢靠近的黑影打破了海面的宁静。三名巴西渔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眼前所见。在距离巴西巴拉州海岸约10英里的海域上,一个骨瘦如柴却目光坚定的男子正伏在一个简陋的木筏上。 那是1943年4月5日,海南小伙潘濂在大西洋上漂流的第133天。 "我看到他们的船时,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多年后回忆起获救时刻,潘濂说道,"我只能用尽全身力气挥动手臂,祈祷他们能发现我。" 当渔民将潘濂拉上船时,震惊于这个中国青年竟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发红,关节和四肢严重浮肿,身上布满了溃烂的脓疮。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经过简单检查,医生确认他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精神状态更是出奇地良好。 这段133天的惊险求生之旅,要从半年前说起。 "当时船上一片混乱,黑烟弥漫,金属断裂声不绝于耳。"潘濂回忆道。凭借本能,他迅速抓起救生衣,跌跌撞撞地冲到甲板,纵身跳入了茫茫大海。 就在此时,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几名德国水兵从水望塔钻出。潘濂高声呼救,但换来的只是水兵们的嘲弄和手舞足蹈。一名机枪手甚至装模作样地瞄准他,做出要射击的动作。这是潘濂在大海中面临的第一次人性考验。 在海上漂浮近两小时后,精疲力尽的潘濂发现了一只漂浮的救生筏。他使出最后的力气游了过去,一个大浪将他推到筏边,他抓住救生索,爬上了筏。 醒来后,潘濂检查了这个约两米长的救生筏。他发现筏上有两个金属箱,一个装有40升淡水,另一个里面有牛肉罐头、巧克力、压缩饼干、照明弹、烟罐和一个手电筒。 在海上漂流的第十五天,潘濂远远看到了一个黑点。随着黑点逐渐变大,他确认那是一艘商船。心脏狂跳,他颤抖着手取出信号弹点燃,红色的火球腾空而起。 船改变了航向,向他驶来。 潘濂激动得几乎站不稳,他拼命挥手,声嘶力竭地呼喊。商船越来越近,他甚至能看清甲板上三个人的面容,其中一人正用望远镜观察他。 希望如此之近,救援似乎唾手可得。潘濂又点燃了一枚信号弹,继续跳跃招手。然而,仅仅几分钟后,近在咫尺的大船突然调转船头,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扬长而去,只留下他孤零零地站在木筏上。 "我能听到他们舱门关闭的声音,甚至听到船员的低语。"潘濂后来回忆道,"他们看到我是中国人,就选择了见死不救。" 这不是潘濂在大海中唯一一次被抛弃。随后的日子里,无数商船载着他的希望驶来,却又无情地离去。尽管他用蹩脚的英文呼救,对方依然置若罔闻。 一次次被拒绝后,潘濂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战争年代,一个漂泊海上的中国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人不如靠己",他暗自告诫,开始更加有条理地规划生存策略。 食物和淡水逐渐耗尽,生存压力迫使潘濂不断创新。他改进了捕鱼方法,用鱼肝、鱼心等内脏为饵,甚至有时将诱饵一股脑倒入海中,引来鱼群后直接用手抓捕。 长期食用单一海鲜导致潘濂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由于缺乏维生素,他的皮肤开始溃烂,关节和四肢严重浮肿,剧烈的疼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的神经。在最绝望的时刻,他曾几度想要放弃,但对家乡、对未见面的未婚妻、对父母兄长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使他坚持了下来。 在漂流的第四个月,食物几乎耗尽,潘濂被迫转向更极端的求生方式。他开始抓捕海鸟,将它们甩死后喝血止渴。当鸟血流入干枯的喉咙,他感受到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 一天,潘濂看到一架美国海军飞机在上空盘旋。他疯狂挥舞简易旗帜,飞机发现了他,并投下一个浮标救生圈。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使浮标消失,援救失败。

0 阅读:94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