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被装在集装箱里送了过来。两年后,海湾战争爆发,沙特立即将东风导弹拉了出来,成功逼退了对手! 20世纪80年代,中东地区局势动荡。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使伊朗成为沙特的战略对手,其“输出革命”的政策威胁到沙特的稳定。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伊朗和伊拉克均使用弹道导弹攻击对方城市,如伊朗的“飞毛腿”导弹和伊拉克的化学武器攻击。这种战争模式使沙特担心其石油设施和城市可能成为类似目标。以色列的先进军力和未公开的核武库进一步加剧了沙特的战略焦虑。 沙特凭借石油财富积累了巨额资金,但其军事力量依赖进口武器,主要来自美国。然而,美国因担心地区军备竞赛及以色列的反对,拒绝向沙特出售弹道导弹,如“兰斯”导弹。沙特因此寻求其他国家,中国的东风-3导弹成为理想选择,因其射程和威力足以覆盖中东大部分地区,且中国对武器出口的限制较少。 1987年,沙特通过秘密渠道与中国展开谈判。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本·苏尔坦亲王在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曾尝试向美国购买弹道导弹未果,后经马来西亚秘密访问中国,探讨采购东风-3的可能性。沙特防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也参与了后续谈判,确保交易符合沙特的战略需求。沙特以每枚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总价35亿美元,支付方式为现金,通过集装箱运往中国。 1988年初,导弹分两批交付。第一批于1987年底秘密运抵,隐藏在沙特为伊拉克代购的武器中。第二批于1988年4月交付,精度有所改进。导弹运抵沙特吉达港后,由军方卡车运往沙漠中的Al Sulayyil和Al Joffer基地。这些基地位于利雅得以南,配备地下储存设施和发射台,设计隐蔽以规避侦察。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迅速占领全境,并将10万大军部署在沙特边境,威胁沙特的东部油田。沙特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动员包括东风-3导弹在内的战略力量。当时沙特官方电视台播放了东风-3导弹运往发射阵地的画面,显示其随时可发射的态势。这一公开行动向伊拉克传递了明确信号:任何对沙特的攻击将面临毁灭性报复。 苏尔坦亲王事后表示,东风-3导弹的存在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未敢轻举妄动。伊拉克虽在1991年1-2月向沙特发射了46枚“侯赛因”飞毛腿导弹,主要针对军事目标,但未对沙特领土发动地面进攻。沙特的东风-3导弹未实际发射,但其威慑效果被认为有效阻止了伊拉克的进一步行动。 1988年3月,《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沙特从中国购买东风-3导弹的消息,引发国际震动。以色列对此反应强烈,威胁对沙特导弹基地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美国也表达不满,认为沙特未提前告知其盟友,担心导弹可能改变地区军事平衡。 沙特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压力。法赫德国王向美国保证导弹仅配备常规弹头,并于1988年4月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承诺不发展核武器。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也公开声明,售出的导弹为非核常规武器。美国随后派遣特使与沙特和中国沟通,最终接受了交易,但要求检查导弹以确保无核能力。 交易还推动了中沙关系的发展。1990年7月31日,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标志着双边合作的深化。此后,沙特继续从中国采购武器,包括2007年的东风-21导弹,显示出长期的军事合作趋势。 东风-3导弹的采购显著增强了沙特的战略威慑能力,使其在面对伊朗和伊拉克等对手时更有底气。导弹的存在迫使潜在对手重新评估对沙特的军事行动成本,从而为沙特赢得了数十年的相对和平。 此交易还影响了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伊朗加速发展自己的弹道导弹计划,以对抗沙特的战略优势。其他国家,如伊拉克(在萨达姆时期),也寻求类似能力,导致弹道导弹在中东的扩散成为持续的安全挑战。 沙特并未止步于东风-3。2007年,其从中国采购了更先进的东风-21导弹,射程约1600-3000公里,精度和机动性更高。2021年,卫星图像显示沙特在利雅得以西的基地生产固体燃料导弹,疑似得到中国技术支持。这些进展表明沙特持续致力于提升导弹能力,以应对伊朗等威胁。 东风-3导弹的采购是沙特军事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沙特从依赖美国转向多元化武器来源,增强了自主防御能力。导弹的部署还提升了沙特军队的士气,使其在地区冲突中更有信心。 沙特战略导弹部队(RSSMF)在交易后迅速发展,成为武装部队的第五分支,总部设在利雅得的地下指挥设施内。2013年,新总部和学院启用,进一步巩固了其战略地位。东风-3的成功运用为沙特后续导弹计划奠定了基础,如采购东风-21和可能的国产导弹项目。
1988年,沙特以一亿美元一枚的价格,从中国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35亿美金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12 19:14:49
0
阅读:151
大毛
控制导弹维护导弹的都是中国人,别问我咋知道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