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要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得需要有一方国印,来代表国家的权威,于是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张樾丞是篆刻高手,特别会刻铜印,刀法特别准,他被挑中不光因为手艺好,还因为抗战时帮中共刻过印,而他接下这任务,就是知道国印关系到国家大事,一点差错都不能有。 筹备工作马上开始,1949年8月19日,在北京饭店开会,商量国印的样式,会议定下来,国印做成9厘米的方形,用黄铜,结实耐用,显得政府做事踏实。 毛主席为了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文字上选择了“宋体”,印文定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从而跟新中国的国体对上号。 而会议的记录存在中央档案馆,写得清清楚楚,张樾丞按要求设计印文,反复调字的间距,确保刻出来整齐,他备好工具和材料,准备干活。 刻国印的过程特别严格,张樾丞带着两个儿子张少丞和张幼丞,关起门干了三个月,国印不能随便试印,怕泄密,张樾丞用了老法子“留边”,在印章四角留点凸起的边框,挡住印面,防人偷看复制。 这法子把清代篆刻的老传统跟现代防伪需求结合上了,技术难度很高,他拿尺子量着刻,宋体字的线条刻得平直,断口一点毛边没有,9厘米的大印,字排得匀称,刀法准得没几个人能比。 而他把草稿全烧了,屋里一点痕迹不留,整个活儿只有他们父子三人干,外人连门都进不了,10月31日,国印刻好,封进盒子等着用。 1949年11月1日,国印开始用,启用那天,有人小心把四角的边框磨平,露出完整的印面,国印第一次盖在《土地改革法》这些重要文件上。 从1949年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的关键文书上都有这方国印,代表国家的权力,1954年,新宪法定了国务院当最高行政机关,国印跟其他210个政府印章一起交上去封存,国务院后来要求机关印章改成圆形,适应新规矩,国印的任务到这儿就算完了,但它的形象留在历史上。 如今国印现在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属于是国家一级文物,2023年,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印,还放了张樾丞手稿的复原视频,讲他的手艺和保密精神。 最早盖国印的文件之一是1949年10月1日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见证了开国那天,张樾丞不要酬谢,觉得刻印是自己的本分,平时他生活简单,对人公平,张氏家族把手艺经他之手传了下来。 孙子张国维说,家里有条规矩“以国为先”,后人干的都是文化保护的活儿,国印不只是个工艺品,更是新中国刚起步时那股认真劲儿和民族责任的象征。 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1949年,新中国刚要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得需要有一方国印,来代表国家的权威,于是
修竹崽史册
2025-05-12 15:32:08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