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荐片季电影地上的云朵
算是完全看缘分地去看了纪录片电影《地上的云朵》,观感相当好,小冲突体现大困境,叙事很顺畅,既有对问题的冷静展现,也有人文关怀。
远叔叔客观地品了一下,我喜欢《地上的云朵》第一是我对纪录片电影自带滤镜,我不止一次说过,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没有差的,至少都是75分以上,创作者都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和巨大的表述冲动,才能支撑着他们把电影拍完,还能找到发行团队,并最终成功登录大银幕和观众见面,我又看了一下,我所在的吉林长春准二线城市纯三线市场,这部电影的排片少得可怜,那就更需要主创和宣发团队有大心脏和大追求了,毕竟上了院线的电影,谁不想被更多人看到呢;第二,《地上的云朵》的完成度相当不错,电影聚焦现实的农村问题,选取了新疆南部阿瓦提县两户比较有代表性的种棉农户,时间锁定在棉花收获前后一个月左右,两家人物有特点,冲突也够集中,叙事节奏好,且不但有问题和困境的展现,也有理性辩证的思考,并且电影结尾还跳出“小时间”,以更高的站位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做新闻的时候称之为“建设性”,这部纪录片电影就更有意义。
电影中的两户农户艾尔肯一家和管小燕一家面对的问题类似但也有各自的具体困难,艾尔肯一家的棉花种植面积大,但之前家里的孩子多,亲戚朋友齐上阵,集中忙活一阵子能收完100亩棉花,但现实困境是儿子女儿都离家了,能调动的亲朋好友相亲越来越少,艾尔肯只能“两条腿走路”,管小燕是汉族,他们家只有一个独生子上小学,他们除了棉花还有核桃,都要收获,但管小燕的丈夫受伤,加上管小燕要照顾儿子,他们则必须雇人帮着收获...两家的具体问题不同,但问题的指向基本一致。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已降至约20%。预计到2025年,农村转移人口将新增8000万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进一步下降至20%以下,与2011年相比,2025年和2030年的农村农业劳动力数量将分别下降70%和80%,至1.19亿和0.79亿人...这些数字看似和观众距离挺远,但具体到艾尔肯和管小燕两家收棉花的事儿上,就非常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同事包括农村老龄化、农业成本收益矛盾、规模种植、收益分配、劳动力红利消退、市场风险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在电影中通过两家人的“收棉花故事”进行了展现,在聚焦现实困境层面,这张答卷《地上的云朵》完成得相当不错。另外我也很喜欢电影结尾的“交代”——农户守着地,棉花继续种,孩子们上学读书,年轻人有自己的追求,机械收割棉花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很具体,也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