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有8个儿子,他最看重张学良,不光把他当作接班人培养,还对他百般疼爱,他最厌恶张学铭,不光对他不闻不问,还把他送到日本做人质,那么同是一个爹的儿,张学铭为何这么悲催呢? 深夜,两岁的张学铭因牙痛哭闹不止,张作霖从睡梦中惊醒,怒气冲冲地冲向幼子。 一阵拳打脚踢后,孩子的哭声更大了。 赵春桂冲进房间,将儿子护在怀中,转身指责丈夫:"一个大人,欺负两岁的孩子,还是你亲生的!" 张作霖没有收手,反而更加暴怒:"这孩子是喇嘛转世,迟早会害了我!" 这场冲突后,赵春桂带着张学铭离家出走。 几个月后,她忧郁而死,从此,张学铭失去了母亲的庇护,成为张家最不受欢迎的孩子。 喇嘛转世的恐惧,成为压在张学铭身上的无形枷锁。 事情源于张学铭出生前夕。 那晚,张家门卫梦见一个喇嘛闯入府邸。 而张作霖早年因剿匪杀害过一名小喇嘛,一直心存恐惧。 他深信因果报应,认为张学铭是那位喇嘛转世,来向他索命。 这种迷信在当时的军阀家族中并不罕见。 张作霖尤其迷信,他常请算命先生看相,决定重要军事行动。张学铭一出生就被贴上"不祥"的标签,命运从此坎坷。 相比之下,长子张学良的待遇天差地别。 张学良是赵春桂所生的长子,符合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 没有任何"不祥"的传言缠身,张作霖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为他安排最好的教育和军事锻炼。 仅16岁,张学良就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20岁,他已经参与实战,指挥作战表现出色。 张作霖公开赞扬:"这个儿子有我的风范!" 同一时期,张学铭却被冷落在角落。 他童年大部分时间在祖母家度过,很少见到父亲。 没有人教他骑马射击,没有人带他参观军营,他只能远远看着兄长,张学良受到万千宠爱。 两兄弟的地位差距,在继承权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1919年,张作霖明确表态:"我死后,家业由汉卿(张学良表字)接管。 这句话等于宣告其他子女无缘继承权。 张学铭虽也是赵春桂所生,但因出生时母亲已不受宠,且背负"喇嘛转世"之名,彻底丧失了与长兄竞争的资格。 母亲赵春桂的特殊地位,是另一关键因素。 赵春桂出身富户,是张作霖的结发妻子。 她父亲赵占元曾在张作霖最危险时救过他性命。 赵春桂也多次在张作霖落魄时给予经济支持,这份恩情让张作霖即使在纳妾后,仍对赵春桂怀有愧疚。 这份愧疚并未延伸到小儿子张学铭身上,张作霖认为赵春桂,郁郁而终与张学铭有关,进一步加深了对次子的厌恶。 张学铭和张学良的命运分岔点,在1927年达到顶峰。 当时,日本为控制张作霖,要求他派子女赴日"留学"。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人质政策。张作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学铭,既满足了日本要求,又摆脱了他认为的"诅咒"。 张学铭被送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表面上是留学深造,实际上是政治牺牲品。 他在日本度过了难熬的岁月,被日本军人严密监视,成为父亲政治博弈的筹码。 张学良地位不断攀升,张作霖将关键军权逐步交给长子,为其接班铺路。 张学良统领精锐部队,参与重要决策,成为父亲形影不离的助手。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 张学良顺理成章接掌东北军权,而远在日本的张学铭,对父亲遇刺一事,甚至无法回国奔丧。 兄弟关系的彻底破裂发生在之后。 张学良接掌东北后,先是宣布东北易帜,而后又抵抗日本侵略,进行东北易帜。 张学铭在日本目睹这一切,处境越发微妙。 回国后,张学铭选择与蒋介石合作,担任天津市市长。 这被张学良视为背叛家族,兄弟二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即使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也未能和解。 张学铭后半生并不平坦。 抗战爆发后,他因不愿与日本合作,被迫流亡香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又辗转至重庆,加入国民政府。1 949年后,他随国民党去了台湾,直到1974年病逝。 晚年的张学铭曾对友人感叹:"我这一生,身为张家子,却始终不被认可。"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