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救援人员刚要清理废墟,就被一个40多岁的男人拦住:“不要用机器挖,我女儿还埋在里面!”说完,他扑倒在地,手脚并用,拼命挖土:“闺女别怕,爸爸来救你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川县城,客运站职工李杨,突然感觉地板剧烈摇晃,天花板簌簌坠落:地震了! 刹那间,地动山摇,墙倒屋塌,一片混乱,尖叫声,哭喊声响成一片。 此时,李杨心里咯噔一下:不好!女儿还在学校上课,不知她那里什么情况?不行!无论如何,我得去看看! 想到这,他顾不上路上砖头瓦块,余震不断,就跌跌撞撞冲往女儿所在的北川中学。沿途的断墙残瓦,划破他的裤腿,鞋子也划破了,可他根本顾不上。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可真到了那里,李杨还是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只见昔日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教学楼,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钢筋如尖刺般从混凝土中支棱出来。钢筋水泥下,隐约传来孩子微弱的哭声。 “佳芹!爸爸来了!你能听到吗?李杨撕心裂肺地喊着女儿的名字,疯了一样,扑向女儿教室的位置。 没有工具,没有救援队,李杨就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徒手掀开砖块,疯狂刨挖。 有人递来一把铁锹,他却摇头拒绝:“万一铲到孩子怎么办?” 碎石割破他的手掌,指甲缝里嵌满泥沙,血水混着汗水滴在瓦砾上,他却像失去痛觉般机械地重复着刨挖动作。 此时,救援队开着挖掘机赶来,跳下一名救援队员,一把拉住他:“危险,这里随时会二次坍塌!这里交给我们!” 谁料,李杨瞪着血红的眼睛嘶吼“不要用机器挖!我女儿还埋在里面!她刚才在下面答应我了!” 原来,在挖掘第8小时时,他曾听到一声微弱的“爸爸”,那声音像针扎进心脏,让他彻底陷入癫狂。” 说完,他扑倒在地,继续疯了似的徒手挖土。砖块划破了手掌,指甲缝里渗出血水,他浑然不觉疼痛,嘴里反复念叨:“闺女别怕,爸爸来救你了!” 15小时的挖掘中,李杨的双手已看不出原形:右手无名指指甲掀翻,左手掌心被钢筋划出深可见骨的伤口。 有块半人高的水泥板卡在通道口,他用肩膀顶住边缘,硬生生扛了半小时才挪开。 最绝望的时刻出现在第13小时——当他掀开一块预制板时,赫然发现下方压着3名学生的遗体。 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却突然听见砖缝里传来女儿的咳嗽声:“爸爸,我喘不过气……” 这时,已经是5月13日凌晨5点,李杨终于触到女儿的书包带。他颤抖着扒开最后一块砖石,11岁的李佳芹蜷缩在课桌与墙壁的三角区,右臂血肉模糊,脸上糊满灰土。 他一把扯开勒住女儿脖子的电线,将她裹进自己的外套。背起女儿时,他双腿一软险些跪倒:连续15小时不吃不喝,体力早已透支。 废墟外,湖北日报记者陈勇的镜头对准了这对父女:李杨的衬衫后背被血渍浸透,女儿的小手死死揪住他的衣领,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她眼角挂着泪,小手紧紧搂住李杨的脖子。这张“父女劫后余生”的照片传遍全国,无数人潸然泪下:“这就是父爱的本能。” 去往安置点的路上,李杨每走几步就要托一托背上的女儿。经过一处垮塌的民房时,余震突然袭来,他本能地扑倒在地,用身体护住女儿。 瓦片砸在他的后颈,他却笑着安慰:“别怕,爸爸肉厚。”直到医护人员接过李佳芹,他才瘫坐在路边,捧着志愿者递来的矿泉水瓶,手抖得洒了半身。 震后,北川成为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政府为受灾家庭提供了安置房,李杨一家于2011年搬进永昌镇尔玛小区。 106平方米的新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当年那张照片。有人称李杨是“英雄父亲”,他却摆手:“哪个当爹的不会拼命救娃?” 如今的李杨58岁,依然是县客运站的普通职工。地震给李佳芹的右手留下永久伤痕,却也埋下了一颗“医者仁心”的种子。 在武汉161医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的关怀让她立志成为“白衣天使”。她考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到擂鼓镇卫生院工作,用专业护理回馈社会。 汶川地震纪念日,她总会去老县城遗址祭奠同学。废墟旁的新生广场上,孩子们踩着滑轮嬉戏,她轻声说:“活着的人,要替他们看更好的世界。” 李杨偶尔会带女儿回老县城。倒塌的北川中学旁,野花从裂缝中钻出,倔强生长。他对女儿说:“人呐,就得像这花,再难也要往上冒。” 17年前,父亲双手刨开废墟,托起女儿生的希望;17年后,女儿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生命。 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救援,或许正是汶川重生最动人的注解:灾难或许能摧毁家园,却打不垮血脉相连的爱与信念。
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救援人员刚要清理废墟,就被一个40多岁的男人拦住:“不
夜色温柔的相伴
2025-05-12 08:20:11
0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