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真的是大陆吗?”经过几番周转,终于来到大连的台湾主持人佩佩,望着眼前如同卫兵一般,肃立在大地上望着她的高楼大厦。一个台湾女主持人从大连回来之后,在节目中咆哮:我不是说大陆比台湾好,但是拜托,你得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大陆?这就是真实的大陆!我去的大连就是这样! 2024年5月12日,台湾桃园机场的免税店里,32岁的主持人林佩佩盯着手中的大陆漫游套餐单据,指甲无意识地划过"大连"二字。 同事小陈凑过来挤眉弄眼:"记得多拍点破旧街道,回来做个'大陆生存纪实'专题。" 她笑笑没说话,想起父亲临终前反复念叨的"老家大连青泥洼桥",行李箱夹层还藏着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49年祖父离开时在海边的留影。 G328次高铁穿过长江大桥时,佩佩的睫毛被窗外的阳光镀上金边。 手机备忘录里还记着台湾媒体常用的"大陆关键词":脏乱差、支付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但眼前的高铁座椅自动调节角度,小桌板上的扫码点餐系统正在推荐大连海鲜套餐,车速305km/h的提示灯闪烁,与她印象中台北到高雄的慢车形成刺眼对比。 星海广场的晚风掀起她的丝巾时,佩佩正对着百年城雕发呆。 穿汉服的少女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她时热情打招呼:"台湾来的姐姐,要帮你拍张照吗?" 她望着远处星海湾大桥的灯光,想起台北同事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段子,手指无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手机——刚刚在便利店用刷脸支付买水,整个过程不到3秒。 在恒隆广场的进口商品区,佩佩盯着货架上的新西兰奶粉和日本化妆品,价格标签旁的"跨境电商极速达"让她愣住。 导购员微笑着递上购物袋:"姐姐需要帮您邮寄到台湾吗?现在有满减活动。" 她想起台北忠孝东路的百货公司,同样的品牌在这里陈列得更宽敞,而智能试衣镜正在为顾客模拟搭配效果,科技感扑面而来。 深夜的民宿里,佩佩反复翻看当天拍摄的素材:东港商务区的灯光秀、地铁里用手机APP实时查票的乘客、社区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暖光。 当镜头扫过自己在星海广场问路时,大连阿姨握着她的手详细指路的画面,她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憾:"这辈子没带你们回趟老家。" 节目录制当天,监制递来的台本上写着"大陆城市的真实困境",重点标注了"老旧小区""支付不便"等段落。 佩佩摸着话筒上的台标,想起在大连青泥洼桥找到祖父旧居时,社区工作人员帮她调取历史档案的场景。 "抱歉,"她推开台本,"我想讲讲真实的大连。" 镜头对准她时,佩佩身后的背景换成了星海广场的全景:"这是大连,中国大陆东北的一座城市。这里有年吞吐量过亿的港口,有能刷脸支付的便利店,有让我这个台湾人感到亲切的东北口音。" 她展示高铁票根和智能手环,"当我们在岛上讨论'大陆人是否用得上智能手机'时,这里的智慧城市系统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节目播出后的第3天,佩佩收到父亲老战友的私信,附件是1948年祖父在大连港的黑白照片。 照片里的港口如今已成为世界第十大集装箱码头,而照片下的批注写着:"孩子,这就是你父亲天天念叨的家乡。" 佩佩的经历并非孤例,2023年,台湾学者李教授在深圳目睹无人机配送快递后,在《联合报》发文感叹"科技落差超乎想象";2024年初,台商王女士在杭州体验"城市大脑"交通系统后,将工厂从东南亚迁回苏州。 据台湾陆委会统计,近三年赴大陆考察的台湾民众中,85%认为"真实大陆与媒体报道存在显著差异",其中60%主动成为两岸交流的"民间信使"。 当滤镜被摘下,偏见会被现实击碎。 正如佩佩在节目中所说:"我们总在争论'大陆好不好',却忘了真正的认知,始于亲身抵达。" 这场跨越海峡的认知之旅,最终在佩佩的镜头里呈现出惊人的真实:大连的高楼并非压迫感的来源,而是现代化的注脚;大陆的发展不是数据报表,而是每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便利。 当她在节目最后举起祖父的旧照,身后是大连新地标绿地中心的灯光,两种时空在镜头里重叠——这是地理的距离,更是认知的跨越。 当海峡两岸的交流不再被偏见绑架,当亲身经历取代道听途说,那些曾被谣言笼罩的迷雾终将散去。 正如她在大连街头捡到的贝壳,历经海浪冲刷后更显光洁——真正的了解,始于放下预设的标签,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真实。 毕竟,在中华文化的根系里,任何人为制造的刻板印象,都抵不过一次真诚的抵达。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新华社,《台湾民众使用移动支付比例越来越高》
“这里真的是大陆吗?”经过几番周转,终于来到大连的台湾主持人佩佩,望着眼前如同卫
子焓
2025-05-11 21:34:57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