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安三年春,平城郊外,一辆黄盖马车碾过泥泞小径,停在高允茅屋前。皇帝拓跋濬推开柴扉,眼泪感动得掉下来——只见院落荒疏,檐下蛛网挂尘,屋内麻布被褥已泛灰白,灶台间唯余盐渍与蔫菜。之前司徒陆丽奏称中书令高允“家贫如洗,快饿死了”,皇帝心存怀疑,此番亲见,方知此言不虚。文成帝喟然长叹:“古之清贫,何至于此!” 高允立于庭前,布袍素履,神色从容。帝王问他堂堂中书令怎么可能穷困到这个地,高允答:“俸禄未立,臣所得赏赐皆分士卒;子孙樵采为生,足矣。”拓跋濬动容,赐帛五百匹、谷千斛,擢其长子高忱为太守。但高允三辞不受,终以皇命难违,叩首谢恩,最后却仍将财物尽散亲旧,家中仍无余粮。 高允,字伯恭,渤海蓨县人。少时丧父,出家为僧,后还俗求学。博通经史,尤精《春秋》,一直到四十岁才担任邺郡从事中郎。当时同僚多索贿枉法,独高允清平如镜,获得太武帝拓跋焘嘉赏,入朝担任中书博士。 太平真君七年,乐平王拓跋丕克秦陇,欲纵兵屠掠。高允力谏:“若伤民心,乱必速至!”拓跋丕听劝止戈,数十万生灵免于涂炭。高允劝言“广田积谷,饥馑无忧”,太武帝遂废田禁,民生稍苏。 太平真君十一年,历史上著名的国史案爆发。崔浩修史“暴扬国恶”,太武帝震怒,牵连百余人。太子拓跋晃急召高允入宫,嘱咐他把责任全推到上司崔浩身上。但到了廷审时,高允却主动承认:“注疏多出臣手,浩但总裁。”太武帝愤怒欲诛杀他,太子哭着求情,高允却死不改口。太武帝终于被他忠直感动,叹道:“临死不移,真贞臣也!”整个案子唯独宽赦了高允一人,崔浩等士族诛连上百人。 文成帝即位后,欲征四万民夫修筑太华殿,高允以“一夫不耕,天下或饥”力阻,遂罢。献文帝时,窦瑾获罪,其母焦氏流离,高允又冒死收留;到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尊其为“令公”,赐乐工十日一奏,酒肉月供,高允却分飨宾客,自守清贫。 太和十一年正月,高允无疾而终,年九十八。皇帝下诏赠侍中、司空,陪葬之厚,北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高允一生,历太武、景穆、文成、献文、孝文五帝,执笔安民,未尝受责。著《塞上翁诗》《酒训》,讽谏时政;倡立郡学,开北魏文教之先。时人誉其“恬澹忠信,几为圣人”,苏兴寿侍其三年,未尝见愠色,“温良恭俭让”毕现。#北魏那些事儿# #北魏皇帝# #北魏故事# #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写文章你抄我、我抄他好吗#
北魏太安三年春,平城郊外,一辆黄盖马车碾过泥泞小径,停在高允茅屋前。皇帝拓跋濬推
星河落九天梦
2025-05-11 00:08: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