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麦克阿瑟准备将26枚原子弹扔向中国,杜鲁门却不同意,就在外界哗然不已之时,毛主席一语道破其中原由。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秘密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这位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朝鲜战场遭遇志愿军顽强抵抗后,把目光投向了藏在美军武器库中的26颗原子弹。 他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沈阳、哈尔滨等中国东北工业城市,盘算着用核武器切断志愿军补给线。但这份疯狂计划最终被美国总统杜鲁门否决,而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早就看透了其中玄机。 1950年,朝鲜半岛的严寒冻住了美军的坦克履带,却冻不住麦克阿瑟的焦躁。这位自诩为“远东皇帝”的将军,刚刚经历了人生最耻辱的溃败。 他承诺的“圣诞节前结束战争”成了国际笑柄,他指挥的联合国军被志愿军从鸭绿江边一路赶回三八线。 在东京的盟军总部里,麦克阿瑟盯着作战沙盘突然拍案而起:“把那些原子弹运到冲绳去!”这个决定把在场参谋们惊得后背发凉。 原来,麦克阿瑟的核打击方案分三步走:先用B—29轰炸机群在鸭绿江沿线投掷战术核弹,制造放射性污染带阻断志愿军补给,接着用中型核弹摧毁东北重工业基地,最后用战略核弹威慑中国内陆。 他甚至亲自修改了轰炸坐标,把目标精确到沈阳兵工厂和哈尔滨铁路枢纽。冲绳美军基地的仓库里,写着“特殊装备”的木箱被连夜装上运输机,这些木箱里装的是比广岛原子弹威力更大的MK—4型核弹头。 杜鲁门总统看着中情局送来的绝密电报,手指止不住地发抖,这位经历过二战的政治家太清楚原子弹的威力了,他办公桌抽屉里还放着广岛废墟的照片。 但更让他揪心的是苏联的反应——就在一年前,斯大林成功试爆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杜鲁门在日记里写道:“那个老牛仔想把我们拖进地狱!” 他连夜召集参谋长联席会议,会上海军作战部长斩钉截铁地说:“苏联潜艇已经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雷达站发现了异常电波。” 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里,正就着煤油灯研究战报,当工作人员汇报美军侦察机频繁出现在东北上空时,他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说了八个字:“雷声大雨点小罢了。” 这个判断不是凭空而来——早在半年前,周恩来就通过香港渠道获知了美苏核力量的微妙平衡。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更是直接透露:“斯大林同志绝不会让美国人在亚洲扔核弹。” 国际舆论的浪潮比杜鲁门预想的还要汹涌,英国首相艾德礼带着内阁文件直飞华盛顿,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欧洲不想当核战争的陪葬品!” 法国议会里,戴高乐派的议员们举着“要和平不要核弹”的标语牌,差点把议事厅的玻璃窗砸碎。这些压力让杜鲁门不得不重新考虑——用核武器打赢朝鲜战争,可能意味着失去整个欧洲盟友。 战场上的变化也掐灭了核打击的可能性,1951年4月,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写道:“中国人的坑道工事像鼹鼠窝一样遍布山头,原子弹冲击波会被山脉削弱。”
这时候美国科学家也送来测算数据:朝鲜多山地形会让核辐射范围缩小30%,达不到预期效果。 麦克阿瑟被解职回国那天,东京美军基地的核弹悄悄撤回了关岛,运载核弹的运输机起飞前,地勤人员特意在货舱里铺了防辐射铅板——这些细节暴露出美军高层对核武器使用的重重顾虑。
而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此时正命令图波列夫设计局加快研制可携带核弹的远程轰炸机,西伯利亚的核试验场里,苏联的原子弹当量正在追赶美国。 当最后一份停战协定签署时,鸭绿江边的防空洞里,志愿军战士还在用铁锹加固着坑道。他们不知道,半年前美军B—29轰炸机的弹舱里确实装填过原子弹,也不知道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之间进行过多少次核密码的较量。
但历史证明,毛泽东那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判断,在核阴云密布的1950年代同样适用——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武器的当量,而是人心的向背和国际格局的制衡。 信源: 中国网文化——狂妄!朝战时期麦克阿瑟竟有此想法:投26颗原子弹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