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预期管理的使用案例。
比方说,5月2日,我方对于是否和美方接触,开始说“中方正在评估”,这是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
所以我对此第一时间分析时,就跟大家做预期管理,认为双方接下来可能会有接触式谈判,但大家对此预期不要太高,对这场贸易战要做好持久战准备,双方打打谈谈很正常。
但是舆论上不少人是在“反向预期管理”。
我方都说了“正在评估”,但很多人仍然认为坚决不会见面,这其实就是反向预期管理,自己拔高预期,结果不及预期后,就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外一个极端,从速胜论转向速败论,一看双方接触就说我们怂。
其实我方在5月2日说“正在评估”,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只是很多人没领会到,毕竟我方用词也相对比较隐晦。
但这相比5月2日之前不断辟谣的态度,显然从“不可能接听电话”到“考虑接听电话”,已经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
从双方不可能接触,到双方有可能接触的转变。
所以,如果有做好个人预期管理,对于这次接触式会谈,并不会感到奇怪。
再比如,对于这次接触,目前很多人也是认为不会有任何结果,其实从我角度来说,我也认为双方不欢而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认为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关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至少从预期管理角度,不应该排除这种可能性,要做好出现这种预期的准备。
对于认为接触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人来说,需要做的预期管理,调低预期的方向是,这次会谈可能出现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
如果这次接触没有任何结果,那就符合自己原先预期。但即使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也在做完预期管理后的范围之内,不会有心理落差。
如果不做这种预期管理,到时候万一出现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我们舆论上肯定又会出现,只看我们降低,就说怂的,却不看是美国先降低,或者双方同时降低。
所以我昨天文章也强调,即使这次接触式会谈,双方同时降低一部分对等关税,并不代表双方达成了协议,实际上这连“成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结果”
美国是虚空造牌,我们也是虚空调整,并没有做出实际让步。
我们降低的关税,也是之前虚空加上的,只要没比美国多降就行。
并且,我们也不会因为特朗普降关税,就额外做出让步,我们顶多就是对等调整,这样就不会让美国的虚空造牌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