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1904年,广东谭家大院里飘着饭香,灶房丫头李氏端着热腾腾的白米饭往正厅走,手指头冻得通红。这碗饭不是给她自己吃的,是给两广总督谭钟麟和正房夫人准备的,李氏在谭家站了整整33年,从来都是等老爷夫人吃完才能捡点剩饭。
要说李氏这命,真应了那句老话——黄连水里泡大的,打小被卖到别人家当粗使丫头,后来因为手脚麻利被谭家老夫人看中。老夫人屋里缺个梳头丫鬟,李氏就凭着那双巧手,把老太太伺候得舒舒服服。 那年谭钟麟来给母亲请安,一眼就瞧中了这个水灵丫头。老夫人二话不说,当晚就把李氏送进了儿子卧房。 通房丫头的日子比普通丫鬟更难熬,白天要跟着大丫头们干活,晚上还得伺候老爷。谭钟麟的正房夫人是个厉害角色,见天儿盯着李氏的肚子。 说来也怪,这李氏还真争气,没两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谭延闿。孩子落地那天,老夫人赏了二两银子,正房夫人却摔碎了个青花瓷碗。 有了儿子也没让李氏过上好日子,按谭家的规矩,妾室吃饭不能上桌。谭延闿会走路了,就见着亲娘天天站在父亲身后布菜。 这孩子打小机灵,五岁能背《三字经》,七岁会写对联。李氏看在眼里,眼泪往肚里咽,她悄悄跟儿子说:“咱们娘俩要想挺直腰板,就指着你读书出息了。” 谭延闿真是块读书的料,13岁考中秀才,惊动了整个长沙城,放榜那天,谭家正厅里摆了三桌酒席,来道喜的客人把门槛都踏平了。 李氏在厨房忙活完,端着最后一道菜进来,正听见有人夸少爷是文曲星下凡。她低着头退到墙角,听着满屋子夸赞,指甲掐进手心都没觉着疼。 转眼到了1904年,谭延闿要进京赶考,临行前夜,李氏把攒了20年的私房钱缝进儿子衣角。那是她这些年省下的月钱,还有老夫人偶尔赏的碎银子。 放榜那天,北京城传来消息——谭延闿高中会元,离状元就差半步,据说本来能当状元的,偏巧主考官忌讳他跟谭嗣同是同乡同姓。 捷报传到谭家时,李氏正在给老爷夫人盛饭,管家冲进来报喜,惊得她手一抖,青瓷碗摔在地上碎成八瓣。 正房夫人刚要发作,谭钟麟突然大笑:“给李氏搬个凳子!”就这一句话,李氏等了33年,她规规矩矩坐在桌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敢擦。 好日子没过几天,更大的坎儿来了,李氏熬到50多岁,终归没抗住早年的亏空。咽气那天,谭家宗亲堵着大门不让棺材出正院,说什么“妾室不能走正门”。 刚从南京赶回来的谭延闿二话不说,翻身躺在棺材盖上,扯着嗓子喊:“抬棺的听着!今天我谭延闿死了,给我娘开道!” 这话把族里长辈吓得腿软,要知道谭延闿那时已是国民政府的大人物,连孙中山都要给他三分面子。 最后李氏的棺材稳稳当当从正门抬出去,谭延闿扶着棺木走完全程。看热闹的老百姓都说,这谭家少爷是真孝子,硬是把亲娘抬成了正房夫人的派头。 要说李氏这辈子,在谭家当牛做马半辈子,靠着儿子才挣来半个座位。可就这么个苦命女人,养出了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谭延闿后来当到国民政府主席,办公桌上永远摆着李氏的牌位。逢年过节祭祖,他总要多摆一副碗筷,说是不能让亲娘在下面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