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经贸会谈定在5月9日瑞士开场,中方提前一天放话,要求美国取消单边关税,特朗普却在会谈前嘴硬,称不打算降关税,搞得气氛有点僵,这场会谈,到底是美国求来的机会,还是中国给美方改错的最后通牒? 5月9日至12日,中美高层将在瑞士展开一场备受瞩目的经贸会谈,这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首次与中国进行高层面对面接触,会谈的起因是特朗普此前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中国在贸易问题上让步。然而关税战打了几个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美国企业因高关税成本承压,国内经济感受到压力,特朗普政府开始释放信号,表示愿意通过谈判缓解紧张关系。 中国方面则在美方多次表达接触意愿后,同意了这场会谈,外交部明确指出,此次会谈是应美方邀请,经过中方对美方态度的审慎评估后做出的决定。这意味着,会谈机会是美国主动争取来的,而中国并非急于妥协的一方,相反,中国在会谈前一天通过商务部抛出明确要求,为这场博弈定下了基调。
在会谈开始前一天,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直截了当地提出,美方如果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必须拿出诚意,取消单边加征关税,纠正错误做法,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在给美国“立规矩”,而且是在全球目光聚焦的时刻,公开划定谈判底线。 这种策略并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先发制人,更是中国在国际博弈中自信,提前提出要求让中国抢占了谈判的主动权,美方必须在进入谈判桌前,面对中国明确的条件,任何模糊或拖延的姿态都会被视为缺乏诚意。而且这一表态向全球传递了中国不惧压力的信号,在过去,美国习惯通过单边制裁或关税施压迫使对手让步,但中国此次明确表示,不会因会谈机会而牺牲原则。 中国此举意在重塑谈判规则,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常以霸凌姿态占据主导,中国通过“立规矩”表明,任何对话必须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这种姿态不仅针对美国,也为其他国家面对美国时提供了借鉴。
就在外界期待中美会谈能为紧张的贸易关系带来转机时,特朗普却在会谈前夕发表强硬言论,他在一次采访中宣称,不会考虑在谈判前降低对华关税,试图以此迫使中国做出更多让步,这一表态与此前美方释放的缓和信号形成鲜明对比,让外界对美方的谈判诚意产生质疑。 特朗普的反复态度背后,既有国内政治的考量,也有国际博弈的无奈,在美国国内,高关税政策虽然迎合了部分选民的保护主义情绪,但实际效果却让企业叫苦不迭。许多美国企业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关税成本,供应链成本上升,消费者价格也随之上涨,这种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寻求与中国谈判,以缓解经济困境,然而,特朗普又不愿在谈判前示弱,担心被国内对手批评为“向中国低头”。 从国际角度看,特朗普的强硬表态可能是一种谈判策略,试图通过施压争取更多筹码,但这种策略风险不小。中国的明确底线已经摆在桌上,特朗普的言论无疑为会谈蒙上阴影,如果美方在谈判中继续坚持关税施压,双方很难达成实质性成果,特朗普政府将面临更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
中国在此次会谈中的强硬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关税战中的经济优势,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货物出口量依然保持增长,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并未对中国出口造成显著冲击。与此同时,美国洛杉矶港近期接收了第一批加征145%关税的中国货船,这表明美国企业宁愿支付高额关税,也要继续进口中国商品,这种现象反映出美国市场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替代。 中国的经济韧性为谈判提供了底气,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因关税战承受的成本压力更大,国内通胀隐忧也随之加剧,这意味着,在这场关税博弈中,时间站在中国这边,美国越拖延,国内经济压力越大,特朗普政府寻求谈判的紧迫性也越强。 正是基于这种优势,中国才有底气在会谈前提出明确条件。取消单边关税不仅是中方的谈判底线,也是对美方错误政策的直接挑战,如果美国拒绝这一要求,谈判很可能陷入僵局,但中国凭借出口稳定和供应链优势,完全有能力继续对抗。
中美此次会谈不仅关乎双边关系,还承载了更广泛的国际意义,中国的强硬姿态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反抗美国单边主义的榜样。在过去,美国通过关税或制裁施压,往往能迫使中小国家妥协,但中国通过此次会谈表明,坚持原则、不妥协的立场是应对霸凌的有效路径。 这种姿态对全球经贸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因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承压,长期以来缺乏与中国一样的经济体量和抗压能力。中国通过与美国的博弈,为这些国家争取了更多与美国谈判的空间,尤其是在特朗普关税战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可能受到鼓舞,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要求美国重新审视其单边主义政策。
中国在会谈前公开“立规矩”,也向全球传递了规则重塑的信号,未来国际经贸谈判可能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更多国家会要求平等对话和互惠互利,这种趋势可能削弱美国关税战的长期效果,迫使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寻求更平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