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con对于福特来说是一款非常重要的轿车,尤其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北美地区,它作为一款中规中矩的轿车,向政府机关、租车公司,还有简单需要交通工具的家庭提供着非常可靠的出行体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以Falcon为基础,福特打造出了日后完全影响了美国汽车工业的Mustang,可以说,没有Falcon就没有日后美系小马车(Pony car),更没有当下半瓶醋水平都没有的视频作者们,嚷嚷个没完没了的美式“肌肉车”!
除了发达的北美市场(墨西哥......),Falcon也在全球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比如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第一代Falcon被引进开始,这款中大型轿车就深受当地用户的青睐,然后逐渐澳大利亚化的Falcon成为了这个车系的正统,并最终成为了福特澳大利亚分公司最为核心的产品。甚至,Falcon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汽车文化的代表和符号,它与通用汽车集团的Commodore在这片富庶且平静的市场形成了针尖与麦芒的关系,通过大排量、多气缸和大马力的动力源泉彼此竞争、彼此成长,最终于2020年前后被来自泰国的进口车击溃,成为了历史。
相比较这种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骄傲,福特Falcon在阿根廷的故事就有点不好讲了。1962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一辆Falcon被精密仪器造型的展示架高高架起,以彰显这款新车精密的做工和优良的性能。不仅是阿根廷的中产阶层对Falcon趋之若鹜,政府部门很快也被这款轿车的表现所折服,尤其是它的空间和可靠性,非常符合公家部门对于中高级公务用车的需求。得益于良好的市场反馈,福特阿根廷分公司对Falcon的国产化进程非常下功夫,虽然早期车型均为美国进口散件的CKD方式生产,但很快这个国家的产业链就基本消化了几乎是所有组成Falcon的零部件。
在很长时间以来,Falcon就代表了阿根廷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社会中坚力量总会用这样一辆轿车来彰显自己的生活品质。那个时候的阿根廷人也是自信的,他们会说:“我们有探戈、足球、马黛茶,还有Falcon.”
但说到底,南美的汽车市场,尤其是中高端汽车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个细分领域更多还是会被来自欧洲的进口车所占据。所以,Falcon自1962年投产至1991年停产,它一直使用的是第一代车型的底盘和基本车身结构,福特在接近30年间一直对其进行小修小补。当然,小修小补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描述,毕竟从图片和实际体验看,1962年款和1991年停产前夕的Falcon,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
如果非常仔细关注过经典车领域就能了解到,曾经富过的阿根廷,其实是一个高品质、高收藏价值经典车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所以由经典车衍生而来的Young timer玩车方向,也在这个国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哪怕是现在这种经济情况。但有意思的是,作为国产了将近30年,产量接近50万辆的Falcon却并非是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Young timer车型,甚至绝大部分喜欢Falcon的阿根廷车迷,行事风格普遍非常低调。如果不是好好学习一下阿根廷的当代史,这种现象还真不太好理解。
1976年阿根廷军正腐通过一些特殊手段上台后,开始对国内各种持不同态度和意见的人执行强力手段,除了常规的“大记忆恢复术”,强迫“失踪”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当地街头巷尾的各种故事细节中,总少不了某人在某个时间点突然被抓进一辆绿色Falcon的后排,然后他一切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痕迹就此消失的细节。
还记得前文描述的,得益于优秀、可靠的性能,政府部门也非常喜欢Falcon的内容吧,此时此刻,这款轿车,尤其是绿色涂装的Falcon已经成为了不详的象征。如果一座民宅的门口在清晨或者深夜出现了一辆绿色的Falcon,那对于这户家庭来说,面对的将会是最令人感到紧张和不安的未来。
这种肃杀感,很不幸地以Falcon这款轿车指代了,就像是过去苏联时期那些黑色的伏尔加轿车一样。或许苏联公民听不出4缸发动机和V8发动机之间的区别(KGB有其专属的,搭载V8发动机的伏尔加轿车),但如果用余光撇到身后有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总会和你保持一定距离行驶,那么提前为自己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建设,无疑是当务之急。
所以,在很多品牌纷纷用自己的长寿车型家族去标榜一些文化符号,或者大书特书某些车型的影响力时,Falcon很遗憾地成为了一个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反面典型。当然,车是无辜的,毕竟Falcon非常可观的后备厢在设计之初也不是用来满足一些自上而下的暴戾需求的。
类似的方向其实在汽车世界也不乏素材,比如几乎是同时期,大众汽车和巴西军正腐之间的龌龊,就很有参考价值。除此之外,通用汽车集团、欧宝品牌和纳啐政权之间的关系,这事就更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