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4岁的中国小伙潘濂,独自落入大西洋。期间,他曾向路过的货船求救,但船上的人看清他样貌后,竟不救,掉头就走。后来,他又看见一艘德国潜艇,但却不敢出声呼救。
潘濂,1981年出生于海南,父亲是走街串巷收徒卖艺的武师,他从小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以及影响下,学习武艺,强身健体。
1936年,潘濂开始了独自一人的外出闯荡,在轮船上做学徒,学习有关轮船的知识,学习航海的知识,潘濂从小便显示出对于航海的浓厚兴趣,对于冒险的极大的兴趣。
潘濂对于本职工作十分负责,一度得到了上层领导的重视,在一段时间后,提拔成为正式员工,在成为正式员工以后,潘濂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的学习知识,做好本职工作。
在3年后,与英国船只“贝洛蒙”签约,成为了货物的员工,在当时,大家都知道在“贝洛蒙”上面工作,工资必定少比了。
1939年,潘濂调离了塔挞号,潘濂做的这类航海出行的工作,无论是在现在还是以前,风险是极其高的,更何况当时还是在二战期间,这样的时间点,出海航行送货无疑会比别的时间点更加的危险。
在当时海上的霸主不是所谓的以热武器沾沾自傲的美国,也并不是潘濂所加入的“贝洛蒙”所在的国家英国。
而是德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潘濂所在的船只此次的运输任务是军用物资,这无疑给本来就危险重重的运输任务带来的更大的风险。
1942年11月23日,贝洛蒙在经过亚马逊河口时果然遭到了德国鱼雷的攻击,贝洛蒙不堪重负,开始逐渐下沉,指挥官开始给所有分发放救生衣,让众人上到救生船上面逃命,可救生船终究比不过德国的军用船,很快,距离便开始缩小,潘濂和船上其他人都明白。
如若此时被抓到,恐怕所有人都将必死无疑,军队很快就冲着他们发射出来导弹,由于导弹威力过大,救生艇无法抵抗,船上的人员其他人被掀进了水中。
1942年,其他人都丧命的时候,而潘濂幸运地留在了船上,他在船上发现了淡水和食物,应该足够他支撑一段时间的了。
等到救援或者等到其他船只以便于他求助的了,潘濂利用船上仅剩的其他资源,开始改造船只,以便于他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拿来船上剩余的帆布搭在船只的上方,帆布可以帮助他抵挡一些雨水以及寒风。
同时也可以把积攒在帆布上面的雨水转化成为可以食用的淡水,以便于可以让他长期生存下去潘濂还利用船上面仅剩的一些道具来捕捉鱼类,为自己的身体补充营养。
可捕捉上来的鱼类鱼腥味太重,他只能把鱼类风干,再进行加工使用。可人算不如天算,谁都没有想到竟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潘濂的船只也差点被毁坏。
1943年1月初,潘濂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可他精心制作来捕捉鱼类的渔具以及花费大量的精力保存下来的食物和淡水也损失严重。
同时他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由于缺失药物以及消毒的药品,伤口便开始发炎肿胀,加上长期没有食物以及食用水来补充营养,导致骨瘦如柴,长期营养不良,还有加上在海平面上暴晒时间过长,完全不知道已经过了多长时间,以至于整个人变得浑浑噩噩,不知何夕。
潘濂一度认为自己要死在海上面了,却没有想到,就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却发现了希望,他看见远处有一艘船只向他现在的方向驶来。
他于是激动地向船只呐喊挥手希望船只可以看到他,救他一命,但令他失望的是,船只看见了他,与他对视了一眼,便假装没看见一样,驾驶船只离开了。
潘濂的体力在日益消耗,以至于他快要撑不下去了,但是,活下去是必须的也是离开的硬条件,于是,潘濂只好给自己做圈套,捕捉到食物,努力让自己活下去。
在坚持了一千多天以后,潘濂逐渐飘向了出海口,起初他并不知道,直到他发现海水逐渐开始变少,才发觉到自己已经到了出海口。
潘濂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运的,幸运的是他经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获救了,不幸的事他在自己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就遇到了别人很难遇到的灾难,被敌军炮火攻击,被海暴风袭击,被路过的船只放弃。
但他坚持了下去,这同样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所有的事情只有坚持下去都会苦尽甘来,一路繁华。遇到事情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