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刘伯承元帅曾跟一帮高级将领唠叨过: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 (参考资料:一生勉作布尔塞维克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1-10)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刘伯承元帅的威名如雷贯耳。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位战功卓著的元帅,却曾对一帮高级将领语重心长地唠叨过开头这番话,这番话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这话乍一听,或许有人觉得过于直接,但细细品味,其中满是对历史事实的深刻认知和对毛主席卓越领导才能的由衷钦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革命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别指望靠着个人的聪明才智自个儿瞎搞,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那不过是一堆人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个人计划,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那超凡脑袋的正确引导,众人才不是各自为政。毛主席总能在关键时刻,凭借着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为革命指明方向。就拿红军长征来说,这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历程。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处境岌岌可危。若不是毛主席力挽狂澜,提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带领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能否顺利摆脱敌人的追击,成功抵达陕北,还未可知。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毛主席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让红军将士们紧密团结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商量对策,最终化险为夷。 再看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发表的《论持久战》,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国人民抗战的道路。这篇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中国抗战是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正是在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全国军民坚定了抗战的信心,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倘若没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大家各自为战,中国的抗战之路恐怕会更加艰难曲折。 刘伯承元帅自己就是毛主席正确领导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执行者。他在战场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可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毛主席的指引。 他常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他不仅自己这样认为,还经常教育部下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居功自傲。 在生活中,刘伯承元帅同样以身作则,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艰辛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习惯。即便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他也始终不忘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他因劳累过度导致眼睛出现问题,军医建议他多喝白糖水败火,可当他得知白糖是紧缺物资且价格昂贵时,坚决拒绝,只说喝白开水就行。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生活依旧十分简朴,住处是老式四合院,客厅陈设简单,沙发套洗得泛白还有补丁。 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不许家人享特权。他把长子刘太行送到条件简陋的普通学校读书,让孩子和老乡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直到孩子离开学校,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刘伯承的儿子。 刘伯承元帅的这些事迹,无不彰显出他的伟大人格。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什么是真正的艰苦奋斗,什么是不搞特权、以身作则。他的那句“没有毛主席的调度,你们以为能打出什么战绩”,不仅仅是对过去革命历程的总结,更是对后人的一种警醒。 在一个团队里,必须有人站出来担当,才能有所作为。毛主席就是那个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担当者。他的领导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刘伯承元帅的这番话依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有这样的“担当者”,需要大家团结协作,而不是各自为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取得成功。 刘伯承元帅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37年苏联1966名党代表,1108人被杀;苏联十五大政治局7个人,除斯大林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