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婴回到日本,没想到他从此杳无音讯,当中国养母脑出血瘫痪时,不停的惦念日本儿子,可日本儿子却依旧拒绝探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的哈尔滨,深冬的寒风裹挟着战火刚熄的余温,街头巷尾的人们一边重建生活,一边低声讲述着战争的创伤,李秀荣的丈夫赵凤祥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靠着卖菜卖水维持着这个五口之家的生计。 那天傍晚,他带回了一名衣衫破旧、浑身伤烂的日本小男孩,孩子的眼睛肿得睁不开,手脚流着脓血,蜷缩在门口,像个快被丢弃的破布娃娃。 李秀荣听说孩子是日本人时,心里翻起了多年积压的仇恨,她的叔叔在抗战中惨死,父亲参加抗日武装也未能幸免,那些痛彻骨髓的记忆从未淡去。 但看到眼前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她没法无动于衷,她烧了一锅热粥,用家中唯一的大狗皮袄包住孩子的身体,那皮袄本是留给自己女儿的防寒之物,此刻却成为这个外来孩子的命脉。 养育一个日本遗孤的日子,比她想象得更难,起初,他们连孩子原有的衣物都不敢保留,悄悄烧毁,邻里知道孩子是日本人后,恶语相向,称他们“汉奸”。 她常被人堵在胡同口辱骂,有邻居甚至揪住她的头发,质问她为何对敌人心软,在一次肢体冲突中,她挺着七个月的身孕被人拉扯摔倒,孩子就这样死在了腹中,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生育能力。 曾经温暖的邻里关系分崩离析,亲戚也避之不及,有人斥责她不知家仇国恨,质问她为何不把收养的心思给自家人,她默默忍下,带着丈夫和几个孩子,在夜色中离开了哈尔滨,留下那座六间大屋的院落,一分钱没要。 回到河北老家,他们继续种地度日,默默将这个日本孩子抚养成人,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赵连栋,他跟妹妹赵连芹一起长大,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 李秀荣教他做人,给他找工作,给他安排婚事,待他如亲子,毫无保留,他只有小学四年半的文化,却勤快肯干,在工厂里学会了开车,做过司炉,后来还成了质量检验员,李秀荣看着他娶妻生子,心里踏实了不少。 1990年代初,赵家人开始帮助赵连栋寻找日本亲人,李秀荣虽然不舍,但她觉得,让他找到亲生父母是一件值得支持的事。 赵连栋回到哈尔滨寻找线索,当年的邻居还记得他,一位老人拍着他的胸口说:“你养母为了你,连家都扔了,”那句话让赵连栋当场红了眼眶。 他凭借手臂上的牛痘疤痕,确认了身份,那时,中国孩子没有接种这种疫苗,1992年12月,他顺利赴日寻亲,回来后神情亢奋,衣着举止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家人并不清楚他在日本的具体经历,只知道他的父亲是一名战时的军官,他没多说话,也没再提寻亲的过程。 1994年初春,他带着全家14口人移民日本,从此音信全无,李秀荣盼了三年,又三年,她盼春节、盼清明、盼中秋,可电话始终没有响起,2001年,她突发脑出血,从此瘫痪在床。 她的女儿和外孙曾设法联系赵连栋,让他的长女转告她病重的消息,他知道了,却没有回话,也没有回国,哪怕只是一封信,一通电话,也从未寄来。 她卧床的那些年里,常常念叨:“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她的嘴角总是带着苍老而干涩的微笑,仿佛那个曾经淘气捣蛋的男孩下一刻就会推门而入,但他没有来。 赵连栋曾在日本厚生省的表格上签字,那份表格原本允许收养遗孤的中国家庭提出探亲或补偿请求,他声称自己养母不识字,于是代签了所有文件,什么也没有告诉家人。 真相传开时,赵家人除了寒心,更多的是疑惑,李秀荣含辛茹苦养大了他,替他挨骂、挨打、失子,甚至背负一生不白之名,而他连一点回应都不曾给。 她在沉默中熬过了晚年,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天,依旧望着窗外的天空,似乎在等那个再也没有回来的人。 她没有等到他,她带着那句一直没说出口的话离开了人世,世人说她善良,却也许在那一刻,她才明白,有些善良,终究换不来一句回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1945年,中国夫妇收养了一名4岁的日本弃婴,顶着辱骂,将其抚养长大,40年后弃
小一历史故事
2025-05-07 22:56:07
0
阅读: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