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国潜伏美国长达37年的王牌特工金无怠被捕,在面对严酷审讯时,他突然说:“能给我个塑料袋吗?我想吐,”监管人员毫不在意,笑着答应了,没想到,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令美国中情局后悔不已。 1986年2月2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监狱内,一名63岁的华裔老人用塑料袋套住头部,以鞋带勒紧颈部,决绝地结束了生命。 这个看似普通的自杀事件,却让美国中情局陷入前所未有的懊悔——他们亲手逼死了潜伏37年、被称为“中国谍王”的金无怠。 他的死亡不仅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秘密,更让中情局意识到,自己竟被一名“模范特工”戏耍了整整半生。 1922年,金无怠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他自幼聪慧,精通英语、粤语和国语,写得一手漂亮书法,甚至能用美声唱意大利歌剧。 1940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时,他已是同学眼中的“语言天才”。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成都,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1948年,凭借流利的英语和沉稳的性格,金无怠进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担任翻译。朝鲜战争期间,他主动申请前往韩国战俘营,负责审讯志愿军战俘。 面对同胞受刑,他冷着脸记录情报,甚至亲手鞭打战俘——这些“投名状”成功打消了美方疑虑。 1952年,他正式加入美国中情局,成为外国广播情报处的语言专家。 在中情局,金无怠展现出惊人的业务能力。他分析亚洲广播信息时,总能在庞杂数据中精准提炼出关键情报;撰写报告时,用词严谨到连标点符号都无可挑剔。 上司评价他:“冷静得像一台机器。”凭借这份“机器般的忠诚”,他一路晋升至中情局亚洲部负责人,甚至被提名副局长候选人。 他的情报传递方式堪称艺术:重要信息分成三封信件,寄往不同国家的地址,再由我方特工辗转取回。 紧急时,他亲自飞往第三国,用粤语与联络员接头——这种方言在当时极少美国人能听懂。 尼克松访华前夕,他提前数月将美方谈判底线传回国内,让周恩来在会谈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为掩盖巨额活动经费,他投资房地产、股票,每笔生意都稳赚不赔。同事羡慕他的理财头脑,却不知这些“商业天赋”实为情报工作的完美伪装。 1985年,金无怠的退休生活被一通电话打破。电话那头,原中国国安部北美司司长俞强声向中情局告密:“你们内部有条中国‘鼹鼠’。” 俞强声的叛变源于一次香港任务——他被台湾女间谍用“咖啡店邂逅”套取情报,最终沦为金钱奴隶。 11月22日,FBI闯入金无怠家中。面对指控,他平静地穿上西装,回头对妻子周谨予笑了笑:“晚上不用等我吃饭。”这位相伴23年的妻子直到被捕才知,枕边人竟是“谍王”。 审讯室里,金无怠遭受电击、水刑等酷刑,牙齿被打落,却始终沉默。 一次拷问后,他突然抬头:“能给我个塑料袋吗?我想吐。”狱警嗤笑着扔给他。没人注意到,他悄悄藏起鞋带。 1986年2月21日午休时,他将塑料袋套头,用鞋带扎紧颈部。 呼吸逐渐困难时,他眼前浮现出燕京大学的银杏树、战俘营的血痕、尼克松握手的瞬间……当狱警发现时,他蜷缩在墙角,嘴角竟带着解脱般的微笑。 中情局暴跳如雷——他们原本指望通过金无怠摧毁中国情报网,如今一切成空。更讽刺的是,金无怠退休时还获颁“卓越情报工作勋章”,勋章证书上写着:“您的贡献无人能及。” 1997年,金无怠的妻子周谨予出版《我的丈夫金无怠之死》,书中写道:“他像一本被撕掉结局的小说,而我连目录都没读懂。”北京香山的一座无名墓碑,成为他唯一的纪念。 叛徒俞强声的结局同样唏嘘:1987年,他在阿根廷海滩“意外溺亡”,尸体布满可疑伤痕。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工的复仇,也有人说是中情局的灭口——毕竟,一个能背叛祖国的人,谁敢真正信任? 金无怠用37年证明,最锋利的刀往往藏在最华丽的鞘中。 当中情局为他颁发勋章时,他们赞美的“忠诚”,恰恰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历史终将铭记:真正的信仰,从不需要勋章证明。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5月8日)报道:“赖清德接受台媒访问时说,他是‘不得已、也不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