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才举起来,就被狠狠泼了冷水! 5月4日,米兰的“10+3”会议上,东盟加上中日韩13国的财长们齐刷刷发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拖垮全球经济,分裂供应链! 欧盟也在一边点头,摆明要跟亚洲抱团绕开美国的老规矩。 这13国的通告像一记重拳,直戳美国单边主义的软肋。 单边霸权主义像个过气的拳王,拳头挥得再狠,也挡不住世界的新规则正在成型。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特朗普的关税战真的要凉了么? 这场风暴的源头,得从美国自己说起。 时间倒回几十年,美国可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怎么赢的?简单说,靠的是美元这张王牌。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了全球的“硬通货”,到2025年,全球外汇储备里58.7%还是美元,美国就像开了一台印钞机,印一张百元美钞,成本才17美分,却能换来等值的商品和服务。 每年光靠这种“铸币税”,美国就能从全球经济里抽走2.3万亿美元的财富,差不多是它GDP的8%。
这还不算完,美国还把低端制造业甩给了发展中国家,自己稳坐产业链顶端。 比如苹果手机,它在中国组装成本只占售价的3.6%,但设计、专利这些高利润环节,美国拿走了68%的钱。 这种模式让美国既赚得盆满钵满,又保住了科技霸主的地位。
可好日子过久了,美国却开始慌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全球化的红利不是只给美国一家吃的。 过去几十年,亚洲、欧洲,甚至一些新兴经济体都从全球化中分了一杯羹。 中国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覆盖了全球30%的经济体量,欧盟也搞出了自己的INSTEX结算机制,绕开美元直接交易。 反观美国,情况却不太妙,美债规模2025年已经飙到36万亿美元,外国持有比例从2010年的48%掉到了29%。 连沙特这样的老盟友,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42%的石油交易,美元的信用像是被风吹摇的墙,摇摇欲坠。
更麻烦的是,美国自己的问题开始暴露,产业空心化让中产阶级日子不好过。 2000年到2025年,美国中产实际收入掉了9.3%,锈带州的失业率是硅谷的3.2倍,工厂关门、工人下岗,民粹主义像野草一样疯长。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说白了就是想靠挥舞大棒,把流失的利益抢回来,可这招真管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工厂不会因为一道关税政策凭空变出来,相反还让美国站在了全球经济体的对立面。
回到米兰会议,这场全球化的“反击战”已经悄然展开,东盟国家首当其冲,感受到了美国关税的直接冲击。 柬埔寨、老挝、越南这些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面对46%到49%的惩罚性关税,这些国家的出口产业占了东盟GDP的58%,关税一压,供应链就得断链。 可东盟没坐以待毙。会议上,他们联合中日韩,提出了区域本币债券市场的计划,简单说就是用自己的货币搞交易,少依赖美元。 这不仅能降低汇率风险,还能让区域经济更紧密地绑在一起。
欧盟也没闲着。一直以来欧洲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但现在情况变了。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没放过欧洲,钢铁、汽车、农产品,样样都被加税,欧盟忍无可忍,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 米兰会议期间,欧盟代表和东盟、中日韩谈得热火朝天,从绿色金融标准到供应链的数字认证,合作意向一个接一个。 这种“绕美式规则对接”就像在告诉美国:你们的老规矩不管用了,世界得按新玩法来。
这场会议选在米兰,也不是没讲究。 意大利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本身就是全球化与单边主义的交锋点。 这种反差在供应链合作上尤其明显,全球供应链的规则在过去多半是美国定的,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就是个例子。 可现在,WTO已经“瘫痪”,美国的规则制定权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流走,亚洲国家不再满足于当全球化的“打工仔”,他们开始主动制定规则,RCEP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球化让美国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但也让其他国家有了崛起的资本。 当中国、欧盟这些力量站稳脚跟,美国却发现自己没法像过去那样一手遮天了,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像是个不甘心退场的拳王,挥拳再狠,也挡不住对手的成长。 米兰会议传递的信号很清楚:亚洲和欧洲不是在被动应对,而是在主动重塑全球化的规则。
未来几年,亚洲和欧洲的合作会更深,绿色金融、数字供应链、区域贸易协定,这些新领域会成为全球化新的支点。 美国或许还能靠关税战撑一阵子,但长远看,这种单边打法只会让它更孤立,全球化不是停下来,而是换了条路继续走。 亚洲、欧洲,这些曾经的“跟随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全球化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