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这时,他发现一具尸体动了一下,就让人把他救起来,谁知此举,竟为新中国救下了一位了不起的战将! 秦基伟1914年11月16日出生在湖北黄安县秦罗庄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家里土坯房破得连风都挡不住,屋顶的茅草薄得像纸。他8岁丧父,10岁又没了哥哥,母亲带着几个孩子苦熬日子。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秦基伟小小年纪就得端着破碗去讨饭,风吹日晒,脸早早被磨得像老树皮。为了帮补家计,他挑粪、砍柴、放牛,瘦弱的肩膀被担子压得肿一块青一块,脚底的泥巴混着汗水,黏得走路都费劲。 1927年,黄麻起义的炮声传到村里,工农革命军扛着红旗路过,喊着为穷人打天下的口号。13岁的秦基伟站在村口,远远看着那群人,手里攥着根木棒,心里头一次有了点热乎劲儿。1929年,他15岁,瞒着母亲跑了几十里路,找到红军报名参军。报名时他瘦得像根竹竿,衣服破得补丁摞补丁,可扛起枪的那一刻,眼里全是倔强。 加入红四方面军后,他被编进作战部队。第一次打仗,枪声震得耳朵嗡嗡响,子弹擦着头皮飞,他硬着头皮往前冲。仗打完,他满身泥巴,手指扣扳机扣到发僵,衣服上血迹混着土,脏得看不出颜色。凭着这股狠劲,他没多久就升了排长,站在队伍前吆喝指挥,嗓子虽嫩,却透着一股硬气。从穷小子到红军战士,秦基伟靠自己一步步趟出了路。 1931年冬,黄安战役打得正激烈,红四方面军跟国民党军硬碰硬。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弹炸得泥土四溅,空气里满是火药味儿。秦基伟带一小队人守侧翼,掩护主力撤退。敌军火力猛得像下雨,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炸开,冲击波把他掀翻在地,碎片划破了他的腿和胸口,血染红了破军装。他想爬起来,疼得动不了,只能倒在地上喘气。 战友发现他倒下,赶紧用木板和布条弄了个简易担架抬他走。担架在山路上颠得厉害,血顺着木板滴了一路。可部队边打边退,医疗条件烂得不行,卫生员只能拿脏布条随便包一下他的伤。敌军追得紧,炮弹在后面炸得地动山摇,抬担架的人实在撑不住,只好把他放在路边一堆枯草旁,跟大部队跑了。寒风吹得草丛哗哗响,他躺在那儿,身体慢慢冻僵。 战场静下来后,周围只剩风声和远处零星的枪响。秦基伟被扔在荒郊野外,身边全是战友的遗体,天空灰得像盖了层棉被,乌鸦在头顶上叫得人心烦。他的军装被血浸透,腿伤发黑,寒气钻进骨头缝里。就在他气息越来越弱时,马蹄声从远处传来。徐向前带队路过,眼神扫到路边,注意到草丛里一具“尸体”动了一下。他立刻下马,走过去一看,发现还有口气,马上喊人把他抬走抢救。经过简单处理,秦基伟总算捡回一条命。 被救后,秦基伟在营地里养伤,火堆烧得噼啪响,战友拿破锅煮了点稀粥喂他。他腿上的伤口缝了几针,疼得直冒汗,但好歹活下来了。伤好后,他又扛起枪上战场,子弹打穿帽檐,炮火炸塌身旁的土墙,他眼都不眨一下。凭着这股硬气,他在红军里越爬越高,从排长到连长,再到更高级的职务。新中国成立时,他当上了第15军军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51年,抗美援朝打响,秦基伟带15军上了朝鲜战场。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是他最硬的一仗。那地方被美军炸得连草都不剩,石头都成了粉末,空气里全是焦土味儿。他在指挥所里盯着地图,手指划过每条线,嗓子喊命令喊得沙哑。43天,部队没水没粮,战士啃冻土豆撑着,美军飞机大炮轮番上阵,阵地前的树全被炸成光杆。他调度得当,带着人一次次打退进攻,守住了山头。 战后,秦基伟名声大噪。1955年他被授中将军衔,后来升上将,1988年拿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常出现在阅兵场,军装板正,走路带风。想想1931年那会儿,徐向前路边随便一看,救了个差点咽气的年轻人,谁能想到这家伙后来成了新中国的传奇将领。从黄安的穷小子到上甘岭的铁血指挥,秦基伟这一辈子,真不是白混的。
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这时,他发现一具尸体动了一下,就让人把他救起
文山聊武器
2025-05-06 19:18:54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