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东北王家大院里五十岁的王毕氏正把地契一张张摞在八仙桌上,伐木场的伙计蹲在门槛外抽旱烟,商号掌柜的扒拉着算盘珠子。 “都折价算清了?”王毕氏的声音发颤,布满皱纹的手抚过泛黄的地契,仿佛在抚摸儿子小时候的虎头帽。掌柜的推了推圆框眼镜,笔尖在账本上沙沙作响:“夫人,王家上下产业折成现大洋,统共两千块。”门外的伙计猛吸一口旱烟,烟灰簌簌落在青砖缝里,小声嘀咕:“少东家真是好福气,有这么个舍得家业的娘。” 当晚,王毕氏把装着银元的木箱交给儿子王孝忠时,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灰白的鬓角上。“忠儿,这些钱你拿去买枪炮,打跑那些小鬼子。”她握住儿子温热的手,粗糙的掌心满是茧子,“要是不够,娘再去借。”王孝忠扑通一声跪下,磕得青砖咚咚响:“娘放心,儿子不把日本人赶出去,誓不还乡!” 可这一去,就没了音讯。起初王毕氏还能从邻居口中听到些“东北义勇军奋勇杀敌”的传闻,她便日日在佛堂前焚香,祈求儿子平安。日子久了,王家大院渐渐冷清,昔日的丫鬟伙计走的走散的散,只剩她守着空荡荡的宅子,翻着儿子儿时的衣物发呆。 直到1936年的冬天,邻居家的后生拿着张报纸闯进来:“婶子!快看!”王毕氏凑近一看,报纸角落的照片刺得她眼睛生疼——照片里,王孝忠穿着笔挺的西装,正和几个日本人举杯欢笑,标题赫然写着“满洲商社新贵王孝忠先生宴请友邦”。 她只觉天旋地转,扶着桌角才没栽倒。原来儿子拿了钱根本没去抗日,而是跑到新京(长春),靠着变卖祖产的钱,当上了给日本人卖命的汉奸!王毕氏踉跄着冲进儿子的房间,翻出他离家前留下的家书,信纸早已泛黄,字里行间的“精忠报国”如今看来,像极了一场荒唐的笑话。 消息很快传遍了镇子。曾经羡慕她“教子有方”的乡亲们,路过王家大院时都啐上一口唾沫;被王家逼得卖儿卖女的佃户们,在村口咬牙切齿地骂:“活该!地主家没一个好东西!”而王毕氏整日把自己锁在屋里,对着祖宗牌位喃喃自语,有时哭,有时笑,没几个月,头发全白了。 后来有人说,王孝忠在日本人那里风光了没几年,抗战胜利后被当成汉奸枪毙了。可这些对王毕氏来说都不重要了。她最后死在破落的宅院里,身边只有那只装银元的木箱,箱底压着半张被泪水晕染的全家福——照片里,年幼的王孝忠骑在父亲肩头,一家人笑得那样灿烂。而这个被儿子亲手撕碎的梦,成了旧时代无数荒诞故事里,最刺痛人心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