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顶尖的狙击手开了一枪,一名志愿军东倒西歪,掉进了壕沟里,二十多分钟后,那名美国人突然看到尸体动了,两枪之后,那名美国人就像是失去了生命一般,倒在了地面上。 1953年,朝鲜战争打到了白热化阶段,上甘岭成了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这地方山高坡陡,硝烟滚滚,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在这儿展开了拉锯战。就在这片战场上,一个叫张桃芳的志愿军战士横空出世,凭着一把老式步枪,硬是把美军狙击手收拾得服服帖帖,成了志愿军里的传奇人物。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跟着爹打猎,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和一手准枪法。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才20岁,血气方刚,报名参军,加入了志愿军第24军214团8连,当了个普通步兵。刚进部队时,他可没啥光环,实弹训练成绩一般般,还被战友笑话过。可张桃芳不服输,心里憋着一口气,非要证明自己。他每天早起一小时,扛着枪练瞄准,为了胳膊有劲儿,还绑上沙袋举枪,练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几个月下来,他的枪法突飞猛进,连队里没人再敢小瞧他。 1953年初,张桃芳被调到上甘岭前线,守597.9高地。这地方是上甘岭战役的核心,地形险得要命,战斗一天比一天狠。他分到的武器是支苏制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没瞄准镜,纯靠手感。可就是这把不起眼的枪,在他手里成了美军的噩梦。他守在7号阵地上,眼睛像鹰一样盯着对面,枪法准得吓人。32天里,他用了442发子弹,干掉了214个敌人,平均一天能撂倒好几个,创下了志愿军狙击手的纪录。美军那边急了眼,他的名字在对面传得跟鬼故事似的。 美军也不是吃素的,眼看张桃芳这么横,特意派了个顶尖狙击手来对付他。这家伙装备好,经验足,枪法毒,目标就是弄死张桃芳。那天早上,雾气蒙蒙,能见度低,张桃芳在壕沟边盯着敌情。突然“砰”一声,子弹擦着他的钢盔飞过去,打中了身后的土墙。他反应快得很,身子一歪,顺势滚进壕沟,装死躺那儿不动。对面那美国狙击手一看,以为自己得手了,等了二十多分钟,探出身子想确认。结果张桃芳冷不丁跳起来,端枪就打,一枪撂倒了他。这事儿干得漂亮,志愿军这边士气大涨。 可美军不死心,没多久又派了个更厉害的狙击手过来。这家伙更狡猾,藏得深,装备也更先进。张桃芳知道硬拼不行,就动了脑子。他故意露个破绽,勾对方开枪,然后靠观察和耐心,跟对方耗着。最后,他抓住机会,又干掉了这个新来的对手。这两次对决,把美军的嚣张气焰彻底打没了。 张桃芳的事迹在上甘岭传开了,战友们拿他当榜样,他的狙击经验还被总结出来,教给其他战士用。美军那边可惨了,士兵吓得不敢随便露头,生怕一冒出来就挨枪子儿。他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战场局势,让志愿军在狙击战里占了上风。 战争结束后,张桃芳没摆架子,回国后继续干实事。1954年,他报名当飞行员,进了空军航校。凭着那股韧劲儿,他在训练中表现突出,多次完成高难度任务,还立了三等功。退役后,他没啥豪言壮语,就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安安静静过日子。2007年10月29日,他因病去世,76岁,走得挺平静。 说起张桃芳,他不是天生神枪手,全靠自己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练出来的。上甘岭那场对决,他也没靠运气,就是凭脑子和胆子赢了美国狙击手。他的故事听着挺接地气,就是个普通农村小伙,硬生生在战场上干出了不普通的事儿。放到现在看,他那份坚持和智慧,还是挺让人佩服的。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9评论】【10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