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发论文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热点观点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霍某静于2017年发表的一篇护理论文今日引发争议。论文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但其中显示研究对象包含55名男性“子宫肌瘤患者”,占样本总量近70%。众所周知,子宫是女性特有的器官,男性没有子宫哪来的子宫肌瘤呢?此处与医学常识及论文开篇“女性常见良性肿瘤”的表述严重矛盾。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特有的良性肿瘤,男性因无子宫器官无法患病。但论文明确描述对照组27男、观察组28男患者经“妇科检查确诊”,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逻辑上无法自洽。该论文称选取的80例病例为2015-201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若男性病例真实存在,需解释其子宫来源及妇科检查流程;若为数据错误,则暴露病例管理或统计环节的重大疏漏。
作者霍某静为注册护士,无医师执业资格,其专业能力是否足以主导涉及疾病诊断的研究引发质疑。论文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该期刊虽自称“唯一妇科内分泌领域期刊”,但2023年影响因子仅0.354,同行评审流程被指形同虚设。
目前,该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表示“暂不清楚情况,将反馈核实”,但截至2025年5月5日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在我国,强制论文数量作为职称晋升标准,催生“水论文”现象。护士群体为满足晋升需求跨专业写作,缺乏临床医学审核机制。 而发表论文的期刊编辑未发现性别与疾病矛盾,暴露学术出版审核流程的严重漏洞。网友质疑该期刊是否存在“付费即发”的灰色产业链。
此事件与同期“协和4+4董小姐学术争议”形成共振,加剧对医疗学术公信力的质疑。网友呼吁彻查涉事作者、期刊及医院管理责任。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篇论文的失误,更折射出医疗学术生态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深层积弊。医学研究的严谨性关乎患者生命安全,任何环节的敷衍都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