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见解放军干部很年轻,当即变脸道:“你们不讲信用,我要见刘伯承司令员。” 那12月25日。成都郊外的贾家场。雾气弥漫,寒气袭人。
国民党十八兵团司令官李振穿着美式皮夹克。手指不停地摩挲着领口的中将领章。目光落在对面两位解放军军官身上。 屋内的炭盆噼啪作响,火星子时不时溅出来,却驱不散李振脸上的寒意。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两位解放军干部,一个三十出头,另一个看着不过二十几岁,眉头越皱越紧:“我是堂堂中将,要谈,就和能说了算的人谈!你们这般年轻,能做得了主?”说罢,往椅背上一靠,双手抱在胸前,眼神里满是不信任。 年轻些的解放军干部笑了笑,不慌不忙地开口:“李将军,别看我们年轻,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也有些年头了。至于能不能做主,待会儿您就知道。”话音刚落,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位面容刚毅的中年军官走了进来。“李将军,久仰大名。”中年军官伸手示意,“我是刘伯承司令员派来的代表,咱们慢慢谈。” 李振的身子微微前倾,眼神里还是透着怀疑:“口说无凭,如何证明?”对方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递到他面前。李振展开信纸,看着刘伯承刚劲有力的字迹,紧绷的神色总算缓和了些。但他还是清了清嗓子:“既如此,那咱们就谈谈起义的细节。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李振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谈判过程并不顺利。李振一会儿要求保留部队编制,一会儿又对安置条件提出种种苛刻要求。解放军代表始终耐心应对,逐条解释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将军,您也清楚,国民党败局已定。咱们起义,是为了减少伤亡,更是为了给万千百姓一条活路。”中年军官的话,让李振沉默了许久。 窗外的雾气渐渐散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谈判桌上。李振望着桌上的文件,想起这些日子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惨状,想起士兵们疲惫又惶恐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最终,他重重叹了口气:“罢了,我信你们一回。”
当他在起义协议上签下名字时,手指微微颤抖——这一笔,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为国民党在西南的溃败画上了浓重的句号。这场充满火药味的谈判,也成了历史洪流中,新旧交替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