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这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松潘草地位于四川西北,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势高,空气稀薄,遍地是沼泽和水洼,夏天也冷得要命。
战士们脚上的草鞋早被泥水泡烂,肚子里没几两粮食,走路都直打晃。听贺龙说要钓鱼,大伙儿第一反应是老首长饿糊涂了——别说鱼竿,连鱼钩都找不着,拿啥钓鱼? 贺龙却把烟斗在鞋底敲了敲,咧嘴一笑:“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弯腰从腰间解下几根麻绳,又让警卫员找来几根树枝,“把树枝削成弯弯的钩子形状,麻绳一头绑上,这不就成了?”
战士们半信半疑地跟着做,有人嘀咕:“就这破玩意儿,鱼能上钩?”贺龙没接话,抓起“自制鱼竿”就往最近的水洼跑,裤腿早被草叶上的露水浸得透湿。 水洼边,贺龙把麻绳甩进水里,还特意揪了把野菜当鱼饵。没一会儿,水面突然泛起涟漪,麻绳猛地一沉!贺龙眼疾手快,手腕用力一拽,一条尺把长的鱼甩上了岸,鱼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好家伙!”战士们一下子围了上来,刚才还满脸怀疑的小伙子,这会儿眼睛瞪得比鱼还大。 消息传开,整个部队都动了起来。有人用刺刀削树枝,有人拆衣服搓麻绳,还有机灵的跑去挖蚯蚓当鱼饵。草地里的河沟旁,到处都是红军战士钓鱼的身影。贺龙蹲在一旁,时不时指导两句:“沉住气,等鱼咬稳了再拉!”不一会儿,各个“战场”都传来好消息,脸盆大的鱼、巴掌长的泥鳅,纷纷成了战士们的“战利品”。 当晚,篝火在草地上星星点点地亮起来,铁锅里炖着鱼汤,香气混着炊烟飘得老远。战士们捧着粗瓷碗,就着野菜啃干粮,有人边吃边抹眼泪——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能吃上热乎的鱼肉,简直像在做梦。贺龙端着碗,走到体弱的战士身边,硬把自己碗里的鱼块夹过去:“吃饱了,才有力气走出草地!” 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贺龙用钓鱼的点子,带着大伙儿在绝境中找到生机。这事儿看似偶然,却藏着红军将领的智慧和乐观。松潘草地的寒风依旧刺骨,但一锅锅沸腾的鱼汤,暖了战士们的胃,更点燃了他们走出草地的希望。
这场特殊的“钓鱼行动”,也成了长征路上一段带着烟火气的传奇,让后人看到:再难的处境,只要不低头、敢想办法,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我不是杠精
用树枝做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