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王敬久、关麟征驻军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派卫兵通知开会,两人说:“回去告诉祝绍周,他算老几。” 洛阳,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城内某条胡同口开始了。 祝绍周站在洛阳警备司令的牌子下,抬头看天,天有些阴沉,陇海线上人群杂乱,几十路败兵从徐州方向涌入,街头巷尾骂声一片,兵痞强抢,百姓横尸。 刘峙打来电话:整顿军纪,全权交由祝绍周处理。 他应声答应,手下人却提醒,王敬久、关麟征两支主力部队已驻进城北、城东,调兵不成,靠纸命令恐怕难压。 祝绍周默不作声,提笔写了三份会议通知,派人逐一送出。 王敬久那边退了回来,副官口气不卑不亢:“军务繁忙,请改期。” 关麟征更直接,原封不动退回,签了字,只一句:‘送错’。 这算宣战,祝绍周暗捏纸角,一言不发,次日派宪兵上街抓人。 南关,两个王部士兵公然调戏女店员,宪兵上前拘捕,刚扣上手铐,王营长副官带着三十人冲进来,拔枪、架人、劫走。 “你也配抓人?”对方回头只留一句话。 祝绍周冷眼看完全过程,回司令部提笔写信,送去第一战区司令刘峙。 信未回,刘峙装聋作哑,中立多年,不想搅进派系泥潭。 祝绍周忍不住,第二封信换了口气:‘若不整顿,愿交权谢职。 几日后,刘峙回电:请以大局为重。未答应辞职。 祝绍周退入军校,闭门不出,把警备司令部交给副官打理,亲自坐镇讲台,讲治军讲兵法,讲到学生发笑。 前线炮声越来越近,徐州守不住,大量溃兵绕道洛阳逃窜。 街头劫掠更频,百姓围堵军校大门,骂声传进讲堂,祝绍周不动声色,翻讲义。 王敬久来了,没敲门,进门坐下,掏出烟,说:‘你这样搞,是要我们兄弟下不了台?’ 祝没起身,回:‘我管的是洛阳治安,不是你的面子。’ 王盯着他十几秒,烟没点着,扔在地上,走了。 当天夜里,有人往军校门口泼墨,大字写着:“无兵空令,只会吹牛。” 祝绍周第二天照常讲课,连笔迹都懒得分析。 关麟征没有说话,但暗中遣人堵了祝手下两个校官,直接警告:再插手前线事务,后果自负。 第三封信写好,送往重庆,直接递给蒋介石。 蒋震怒,急电刘峙,问详情。 不到一周,王敬久撤职,借口养病,实为遣散,顾祝同求情,才给了个空衔。 关麟征未动,台儿庄之役刚胜,战报铺天盖地,勋章尚未送到,没人敢碰。 祝绍周留任,但没人听命。 街头宪兵减少,士兵夜夜喧哗,城防只剩条命令链,没人接头。 1944年,日军再来,直逼洛阳。 祝绍周调兵不及,全线崩溃,三日沦陷,自己逃至潼关,军委电报:免职查办。 七年前的旧账,终成今日报应。 王敬久转去重庆军训部,空职挂名,实则失势。 关麟征仍在中条山一线,后调鄂西,抗战结束,坐镇北平,算军中重臣。 但每次走进军校讲堂,背后仍有人低语:“那年洛阳,谁打退了谁?” 一场没人开枪的争斗,终究毁了一座城市的防线。 祝绍周并非毫无能力,也曾参与西北防线构建,也管过浙江边防,问题是太懂规矩,不知变通。 王敬久、关麟征,也不全是横行霸道,那年淞沪、那场徐州,他们拼过命。可一旦坐稳,自视甚高。 上下互掣,前敌即溃。 1938年的洛阳,兵不见刀,城先乱。 警备司令不敢出门,主力军无意守城,老百姓拿破碗去堵城门,兵拿枪驱赶。 最终,只剩逃命一条。 而这一切,从祝绍周送出那第一份会议通知开始,已经注定。
1938年5月,王敬久、关麟征驻军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派卫兵通知开会,两人说:“
浅笑挽云烟
2025-05-05 12:01: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