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厨师准备杀鱼给毛主席补身体,聂荣臻却说:“这鱼有问题,养三天看看,”谁知,当天下午,鱼就被心里有鬼之人扔掉了。 1948年深秋,石家庄城门庄的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一盏昏黄的油灯在简陋的农舍里摇曳,屋外寒风呼啸,夹杂着远处传来的犬吠。突然,一阵刺耳的轰炸机引擎声撕裂了夜空,警卫员李福贵猛地推开房门,顾不得敲门礼节,低吼道:“主席,快走!飞机来了!” 屋内的毛泽东尚未完全清醒,警卫员几乎是半拖半抱地将他塞进院子角落的防空洞。几分钟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农舍的屋顶被炸塌,尘土和碎瓦漫天飞舞。洞里的毛泽东咳嗽了几声,沉声问:“这是第几次了?”李福贵咬牙答:“第三次,主席。肯定又是内部出了问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轰炸,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敌人的眼睛已经渗透到了他们身边。 谁在暗中窥伺?谁又在传递致命的情报?答案藏在那个不起眼的司务长刘从文身上,但他此刻正站在厨房里,手里握着一条还在微微挣扎的鱼,眼神闪烁不定。 几天前,城门庄的厨房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毛主席因长途跋涉,身体抱恙,医生开了药膳方子,叮嘱只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厨房里,几名炊事员忙得满头大汗,锅里正熬着小米粥,案板上摆着几条刚从集市买来的鲤鱼。刘从文站在一旁,袖子里藏着一小包从神秘女子手中接过的白色粉末。 他的心跳得像擂鼓,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这包粉末是砒霜,只要撒进鱼汤,就能悄无声息地完成任务。 刘从文并非天生的叛徒。他出身贫苦,年轻时投身革命,凭着一手好厨艺成了炊事班的骨干。可就在几个月前,他在石家庄街头偶遇了一位名叫翠兰的女子。 翠兰长得明艳动人,谈吐间透着股让人无法拒绝的柔情。她自称是逃难来的寡妇,常常请刘从文到她租住的小院吃饭。几杯黄酒下肚,刘从文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先是聊些部队的琐事,后来竟连驻地布防都抖了出来。翠兰听后总是笑得意味深长,临走时还会塞给他几块银元,说是“补贴家用”。 刘从文起初还推辞,可渐渐地,他开始期待每次的见面,甚至主动透露更多消息,只为换来翠兰的青睐。 这一次,翠兰交给他的任务非同寻常。她递过那包砒霜时,语气轻描淡写:“这是蒋先生的意思,事成之后,你想要什么都有。”刘从文愣住了,手指颤抖地接过毒药。 他知道,这是条不归路,可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翠兰的笑脸和她许诺的荣华富贵。 就在刘从文准备动手的那天上午,聂荣臻将军推开了厨房的门。他身着灰布军装,眼神锐利如鹰,扫过案板上的鱼时,眉头微微一皱。鱼的鳞片泛着不自然的暗绿色,眼睛也比寻常的活鱼浑浊。聂荣臻蹲下身,仔细观察了一番,沉声问:“这鱼哪儿来的?” 刘从文心里一紧,强装镇定答:“集市上买的,新鲜得很。”聂荣臻没再追问,只是淡淡地说:“先别杀,养两天看看。”说完,他转身离开,背影却让刘从文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聂荣臻并非多疑之人,但他对毛主席的安全格外上心。 早在西柏坡时,他就亲自检查过主席的饮食起居,连熬药的柴火都要过一遍手。而那个下午,刘从文趁人不备,悄悄将那几条鱼扔进了村外的臭水沟。 他告诉炊事员,鱼死了扔掉了。可这个举动却被一名眼尖的警卫员瞧见,报告给了聂荣臻。聂荣臻听后没说什么,只是嘴角微微下沉,眼中闪过一丝冷光。 几天后,厨房里又出现了新的鱼。刘从文故技重施,再次将砒霜藏在袖中,准备趁熬汤时下手。 那晚聂荣臻推门而入,手里提着一盏马灯,灯光直直照在刘从文脸上。“这么晚了,还在忙?”聂荣臻的声音平静,却像一把刀直刺刘从文的心脏。他慌忙将手缩回袖中,支吾道:“给主席熬点汤,明天喝。”聂荣臻走近案板,拿起一条鱼端详片刻,语气冷峻:“这鱼也不对,明天我再让人查。” 刘从文彻底慌了。他知道,聂荣臻已经起了疑心。接下来的几天,他寝食难安,生怕暴露。果然,聂荣臻暗中展开了调查。他派人跟踪刘从文,很快发现了翠兰的踪迹。经过连夜审讯,翠兰招供了自己的特务身份,并供出了刘从文的罪行。 原来,刘从文不仅多次向国民党泄露主席的行踪,还在鱼中下毒,企图暗杀。那些被他扔掉的鱼,正是他销毁证据的手段。 --- 故事的高潮来得猝不及防。一天深夜,警卫队将刘从文从宿舍里带走。他被押到一间简陋的审讯室,面对聂荣臻冰冷的目光,他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上。 桌上摆着一份电报,上面赫然写着他的名字——那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对他的“嘉奖令”,称他提供的情报“价值连城”。刘从文知道,一切都完了。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刘从文被判处死刑,判决当即执行。 毛主席在石家庄的日子最终平安度过。聂荣臻的严密部署,粉碎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阴谋。搜索资料显示,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在石家庄等地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像刘从文这样的叛徒,虽是少数,却也提醒着人们,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一天,厨师准备杀鱼给毛主席补身体,聂荣臻却说:“这鱼有问题,养三天看看,”谁知,
我心凛雨
2025-05-05 10:29:21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