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时刻,一枚巴掌大小的黄铜印章,承载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这枚九厘米见方的国印,以其庄重的宋体字体,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选用宋体而非传统篆书,体现了新政权追求朴实大方、平易近人的执政理念,这枚印章的诞生,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问世,更是新中国政权确立的重要标志。 铸就这枚国印的篆刻大师张樾丞,有着令人敬佩的从艺经历,出身河北农家的他,十四岁便来到北京琉璃厂学艺,在当时北京最繁华的文化街区,年少的张樾丞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天赋与勤奋,他不仅刻苦钻研基本功,更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从最初的学徒到后来的助手,再到独当一面的篆刻大师,他用坚韧与智慧铸就了自己的篆刻人生。 张樾丞的技艺特色,可以用"精确"、"创新"、"严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他的刀法独树一帖,不同于常人凭感觉用力,而是精确到用尺子计算每一刀的深浅,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得他刻出的印章刀法统一,断口平整,不留飞边,在防伪技术上,他创造性地运用"留边"工艺,将传统篆刻中用于调整的技法,升华为国家级的防伪手段,更巧妙的是,他在印面四角设计了高约半毫米的"高台",这个独特的构思确保了印章的绝对安全,让觊觎者无从下手。 张樾丞的精神品格同样令人钦佩,在完成这项国家重任后,他婉拒了政府的重金酬谢,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分内事",在制作过程中,他带领全家闭门三月,不为外人道,将保密工作做到极致,这种严守秘密的职业操守,以及全家上下同心协力完成使命的精神,展现了一个时代工匠的崇高品格。 这枚国印的历史意义深远,从1949年启用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它见证了新中国最重要的一系列文件和政令,从土地改革法到各项重大决策,每一次印章的按压,都意味着一项攸关国计民生的政策正式生效,如今,这枚印章被收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永久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一枚印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生政权的庄严,一位工匠的卓越技艺,一个家族的忠诚担当,更看到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张家三代相传的不仅是篆刻技艺,更是那份将国家大事当作生命使命的责任感,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永恒的文化财富。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墨色流年深
2025-05-04 21:42:00
0
阅读: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