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23日,日军一艘“伊-17”潜艇悄悄靠近美国加州海岸线,当它到达埃

蜀山史道 2025-05-04 09:42:05

1942年2月23日,日军一艘“伊-17”潜艇悄悄靠近美国加州海岸线,当它到达埃尔伍德油田时,突然冒出水面,紧接着使用它唯一的甲板炮,朝着埃尔伍德油田发射了16枚炮弹,随即立马下潜,仓皇地逃往公海。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在抗日战争中,刚开始是一路猛进,后面就渐渐体力不支。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重庆和延安都是块不好啃的骨头,日本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到后来连石油等原材料都买不起了,不得不破釜沉舟,另图蹊径。

日本在中国的持久战让其身无分文,北上计划失败,只能南下。可是为什么要袭击美国呢?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虽然相隔万里,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成为结盟伙伴,二者也确实策划并实施了针对美国本土的袭击。尤其是日本的表现,让美国刮目相看。

1942年的一天,美国的海岸线陷入一片寂静,除了风声和波浪声,似乎都在睡梦中。殊不知,危险正在降临。

在不远的海面上,日军 “伊-17”的潜艇浮出水面,远看就如一个黑色的庞然大物。它悄悄地靠近美国加州海岸线,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它就迸射出了16枚炮弹,直捣埃尔伍德油田。

指挥官是擅长袭击的西野高三,他原本的计划就是要破坏油井和储油设施。意图暴露后,“伊-17”迅速下潜,逃之夭夭。

其实,日本这次是有备而来,它能一下子找到和击中埃尔伍德油田,是经过侦查的。

据指挥官西野高三说,他曾多次派遣“伊-17”近距离地探测,让美国海岸线的活动落入监视之中,便于做好应对和下一步工作。在此期间,“伊-17”号击沉过美国的商船。

美国很少遭受外国军队的直接攻击,这次竟然在日本的“伊-17”下吃瘪。虽然这次没有给美国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海岸线的人民陷入恐慌之中,他们不喜欢战争,亲眼目睹家庭支离破碎,百姓颠沛流离,心里就像憋了一口气,很不好受。可是,日本的炮弹都打过来了,他们还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吗?

“伊-17”号潜艇是一艘远洋潜艇,不仅排水量大,乘员也达数百名。整艘潜艇总共十六节,携带了水上侦察和攻击机各一架,是日军战争的主力。

原本,它是没有收到攻击美国海岸线的命令,只要隐藏监视就好了。但是,西野高三不想在返回前毫无建树,于是出现了炮轰油田的一幕。

这次炮击让美国意识到西海岸的防御能力薄弱,他们开始设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日本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自己的伙伴德国闪击波兰,横推欧洲各国,心里不免有些痒痒。法国和英国相继战败,东南亚就是到嘴的肥肉,它没有放过的道理。于是,日本为了恢复元气,选择了铤而走险。

可是,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是必经之地,日本要想顺利南下,攻克美国是重中之重。美国的各项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工业原料方面。

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很难遭到战争的波及和损坏,以前日本和中国对抗时,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原料都是由美国支持,可以说,美国是日本的大后方。但是在利益面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面对强大的美国,日本不敢贸然而上,为了取得先机,它们决定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

这样可以拖延时间进攻东南亚,又能消灭美国舰队,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最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顺利进攻东南亚群岛,解决了自己长期存在的原料等危机。

其实,不只“伊-17”一架潜艇上阵,4个月后,“伊-25”也参与其中,它当时的目标是史蒂文斯堡陆军基地,却不想没有击中。日军只是想要闹出更大的动静,分散美军的兵力。

于是把这项特殊的任务交给了“伊-25”,它果然不负众望。

它艇载的“零式水上侦察机”也因此立功,一个月内先后向美国俄勒冈州的森林掷4枚燃烧弹。

1945年,美国和日本的关系进一步激化,美国空投在日本的原子弹毁天灭地,迫使日本投降。按理说,日本和美国是敌对的立场。

可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关系渐渐缓和,成为了重要的盟友。美国不仅不复仇,还选择支持日本经济的发展和重建。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哄哄

哄哄

4
2025-05-04 11:02

小日本怎么不攻击巴拿马运河?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