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民国时期的自贡踩井工人是四川自贡井盐产业的重要劳动者,主要为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或本地贫寒子弟,多来自自贡周边荣县、威远、富顺等地。据1939年《四川盐政史》记载,抗战前自贡盐场直接从业人员超10万,踩井工人占比约20%,达2万余人。 踩井需团队配合,每架碓房(作业区)约10-15人,分“上三班”(白天作业)和“下三班”(夜间作业),每班4-5人轮流踩碓,另有专人负责“换锉”(更换钻头)、“搅车”(控制井内泥浆)、“看水”(监测井下情况)等,形成严密的工序分工。 每日工作12-16小时,踩碓时需弯腰曲背,足蹬木杠,全身重量下压,成年工人日踩次数可达万次,腰背劳损普遍。井下环境潮湿、缺氧,易发生塌方、瓦斯泄漏(俗称“井喷”),1935年富荣盐场事故统计显示,踩井工人年均伤亡率达8%。 工资按“班”或“井深进度”计算,普通工人日薪仅0.3-0.5元(约合1930年大米1-1.5公斤),需供养全家。居住多为盐场搭建的“工棚”,通风采光差,卫生条件恶劣,疫病流行。据1941年《自贡盐工生活调查》,工人平均寿命不足40岁。
照片是民国时期的自贡踩井工人是四川自贡井盐产业的重要劳动者,主要为破产农民、手工
历史小破
2025-05-04 09:00:14
0
阅读:39